写给她的二十七岁

一岁时,最爱听的故事是《长耳朵小象》,那是一本外甥女上幼儿园时的幼教课本,之后传给侄子,之后又被我从杂物中翻出来,传给了十个月大的她。

涨姿势的图片

卷边,破烂处用透明胶粘着,但她喜欢,每次绘声绘色讲起,都认真的听。待到会说话,这篇故事就复读机一样复述出来了。

 

最爱唱的歌是《小燕子》,两只小胖胳膊张开,作燕飞状,奶声奶气一句:“燕——”

 

说话早,走路晚,一岁三个月才敢拉着大人的一根手指行走,一旦抽离,便慢吞吞地蹲下。姥姥说,要在孩子的身后剁三刀,斩断绊脚绳。依言施法,果真灵验。

图片

两岁时,最爱看的一套书是二姨三姨买的《讲讲故事》,一字不识居然能从头到尾一字不落通读下来。家里来了客人,必要搬个小板凳坐在看似不张扬的角落,琅琅有声,低调地接受一番大肆表扬。

 

最喜爱姥爷送的点读机,插上识字卡片就能出声的那种。小小的人儿坐在小板凳上,点读机放在高凳上,小手忙活着插拔,嘴里念念跟读,一玩就是半晌。

 

爱妈妈,妈妈走到哪儿跟到哪儿,小尾巴似的,上个洗手间也要跟进去深情地倚门对望。不知从哪里学会了个关联词,关于妈妈的任何时刻都可套用——

 

妈妈漂亮吗?漂亮,又白又漂亮。

 

妈妈做的饭好吃吗?好吃,又白又好吃。

 

妈妈唱歌好听吗?好听,又白又好听。

 

……

图片

三岁时,上了幼儿园,日托。

 

起初一周表现很好,欢欢喜喜,不哭不闹。一周后,风云突变,每次送园哭得肝肠寸断。在老师的示意下咬咬牙骑车要走,她竟撕心裂肺地在后面跟跑……老师用力揽住她,我们仓皇鼠窜之际含泪回望,那情景,简直和万恶的旧社会被迫卖儿卖女差不多,着实心酸。

 

哭了大概半月,每天哭,每天去。哭到后来,自己已会自我开解,边抽抽噎噎边自己碎碎念:“呜呜……幼儿园多好哇呜呜,有老师小朋友啊呜呜,做游戏啊呜呜,唱歌跳舞呀呜呜……不上学不是好孩子啊呜呜……爸爸妈妈再见啊呜呜,早点来接我啊呜呜……”

 

大约一个月后,终于融入集体,每天顺条顺理。不迟到,不早退,除非特殊情况,能坚持坚持,尽量不请假。这种习惯养成使得她在此后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请假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

 

图片

不知是喜爱阅读的天性使然,还是从她几个月时便开始的每日睡前一个故事的潜移默化,她四岁时已经能够讲述篇幅比较长的故事,而且自我表达清晰,语言优势有所显现。

 

2000年六一节前,幼儿园推选几个孩子参与“全市十佳新苗”选拔,小丫头初生牛犊接连闯关,竟莽里莽撞脱颖而出荣膺“十佳”之一。

 

图片

 

人生第一份荣誉应该给了她莫大的激励,此后陆续参加了市里多项语言类竞赛,均取得不俗成绩。良好的开端给了她自信并赋予她始终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培养了她对于各种知识学习和探索的浓厚兴趣。

 

图片

五岁,幼儿园大班。

 

几乎每天都是爸爸送,妈妈接,风雨无阻。

 

爸爸自行车上的小座椅安在前梁上,妈妈车上的座椅安在后座上。她喜欢坐在后面搂着妈妈的腰,冬天的时候她会提醒我:“妈妈你要减肥了,我都快搂不过来了。”天气暖了,衣服渐渐薄了,她又惊叹:“妈妈你瘦了好多!”然后用力抱紧我,“你瞧,我的两只手可以握到手腕了!”

 

除了丈量妈妈腰围的粗细,她还会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在幼儿园里吃了什么喝了什么玩了什么学到什么,无论多细碎我都听得津津有味。有次她说起班里的小男生有多调皮,特别郑重地告诉我,她决定长大后要生个女儿,并且问我是否赞同……

 

很多年之后,每次从街上看到骑车带娃的年轻母亲,以及她们腰间那双紧紧环抱的小手,我都会馋得几乎要流下口水。

 

图片

六岁,幼儿园毕业,上了学前班。

 

学前班教授课程浅显,似乎满足不了小脑袋瓜里旺盛的求知欲。

 

因为之前讲故事时总是给她用手指着逐字阅读,已经认得一些简单的常用字。有时前后字认识,中间陌生的字按照自己的理解居然也能顺个八九不离十。由此更激发阅读兴趣,字少图多的漫画版童书已不能满足需求,去书店时专门挑选字多图少的文字版书籍。

 

遇到不认识的字多了,便向大人求问。姥爷就教给她查字典,祖孙俩拼音基础薄弱,她最先跟姥爷学会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居然是部首检字法。自此有了无声的“老师”,弥补了之前“吃不饱”的遗憾。

 

图片

七岁,一年级。

 

估计是因为个子高,被指定为领队,每天放学后率领着小伙伴“浩浩荡荡”走出校门。

 

每次去接她,远远地看到其中一队人马,领头那个饱满得像个“水蜜桃”一样的小孩,就是她。

 

有天,“水蜜桃”居然挂了彩,原来是被同桌男孩欺负,挠花了脸。班主任杨老师曾经是我妹妹的小学老师,与我们一家都熟识,是个特别亲切的老太太。杨老师边向我解释,边有些护犊子般的不甘——你家这丫头,个子比人家高,力气不比人家差,被打了竟然还哭着地跟对方讲道理“你你你……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老太太心疼地悄声埋怨她:“他打你,你咋不还手呢?”

 

“水蜜桃”脸上的泪痕还没干,抽抽噎噎地说道:“可是……打人不是好孩子啊?”

 

图片

八岁。

 

假期快开学了,才发现作业还没写完。

 

尤其日记断断续续缺了好多,自己束手无策,又急又怕,咧着嘴哭。

 

批评了一顿,但问题总要解决,我也不想她小学生涯的开头因此蒙上阴影。只好帮她把本子撕开,然后再一天天回顾写出,一页页按顺序填进去,再粘合起来。

 

我跟她说,只许你这一次,我也只帮你这一次,记住了吗?

 

她点点头。果然,自那时起,也只有这一次。

 

图片

九岁,剪短了头发。

 

那年冬天,衣服也略显中性,又戴了蓝色的毛线帽,在外面被路人误喊了一声“小伙子”,为此闷闷不乐。

 

似乎是第一次有了性别意识,从此对理短发有了抗拒心理,能长一点就长一点,总之坚决不要看上去像个“假小子”一样。

 

但出于对老辈重男轻女思想的抗拒,她让我称她为“儿子”,并对此有自己的合理解释——男孩叫“儿子”,那女孩还叫“女儿”呢,“女儿”不就是“女儿子”的意思吗?我以后一定做个不比“男儿子”差的“女儿子”。

 

“儿子”的爱称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个“女儿子”还是很让我们欣慰和骄傲的。

 

图片

十岁,因为某些原因,转了学。

 

入学前,学校组织转学的同学进行考试,应该是想摸一下底,结果她在同批同级十几个孩子中名列前茅。

 

四年级到了新学校,全新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我担心她难以融入而影响成绩。谁知开学一个月,在学校组织的年级奥数赛上,从没参加过任何培训的她居然拿了第一,站在全校升旗仪式的高台上接受表扬和同学老师赞许的眼神。

 

为此,她还写过一篇作文,叫《心儿怦怦跳》,讲述自己参与比赛时心情紧张得怦怦跳、意外获奖后心情激动得怦怦跳……作文结尾虽然有点俗套,不过是总结从中获得的自信和启发,但最后一句很逗,说经过这番历练之后,“从此心儿再也不怦怦跳了”——这个梗,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图片

十一岁,五年级。

 

虽说学习上融入新集体,但不知是否和新学校“八字不合”,两年间,在同一个楼梯拐角,竟然连续两次摔得头破血流。以至于第一次看到她满脸是血的画面时,我被吓得两腿发软;而第二次此景又现,竟以为是出现了幻觉,惊惧皆有,啼笑皆非。

 

伤愈后,她表示要提前一年参加小升初,离开这个“伤心地”,并立志要考全市最好的私立中学(当时政策允许择校)。在新华书店工作的小姨父给她凑了一套六年级教材,就这样一边上着五年级的课,一边自学六年级课程。

 

临考前,学校接通知非应届生不得提前应考,如有发现,通报批评并有可能消除学籍。前有阻力,后无退路,我们内心忐忑。她倒是坦然,一副箭在弦上势在必发的模样。

 

顶着压力赴考,超录取线7分,算是擦边进。

 

图片

十二岁。

 

她蹦跳着开启初中生活,我们全家随迁,开始租房陪读。

 

毕竟差了一年,我们依然忐忑,鼓励的同时甚至做好垫底的准备。她似乎也有些小不自信,比肩而行的同伴都很优秀。不容小觑。然而开学没多久,有天“饭桌漫谈”时她感叹道:“中学和小学太不一样了,我就像是从小池塘游到大江大河里一样啊!”

 

说这话时她的目光熠熠,如星辰落入眼眸。我们忽然心里就感觉有了底。

 

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名次很好,还因英语成绩出色捧回老师奖励的大辞典。简直高兴坏了!

 

她真的像一条游到江河里的小鱼,自由自在,酣畅淋漓。

 

图片

十三岁,初二年级。

 

她依然保持着阅读的好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拉着我去逛一次书店或书城,说自己脑子“饿了”要补一补。

 

她几岁时被我牵着手逛书店,需要被引领着从浩瀚书海中淘出精品。十几岁时她牵着我的手去逛书店,慢慢已有了自己的阅读喜好和品鉴能力。每一次都如同鱼游入海,潜下去就会有自己的收获。

 

书城里有一家小书店,店主是一对满身书香的中年夫妻,主营人文社科类正版书籍,店面虽小却内容丰富品位不俗,十几年间,我们常去。店主阿姨每次都要啧啧夸赞,说小姑娘很会选书,阅读视野和深度超出年龄,将来一定会学有所成。

 

几年后,得知她被保送的消息,这对夫妻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从小看到大的孩子取得一点成绩,相信他们也是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和欣慰。

 

图片

十四岁,初三。

 

初中阶段学业还没那么紧张,正是增加阅读量的好时光,然而我们爱读书,但并不喜欢死读书、读死书。闲暇时间我们还会打打球、逛逛街,或者偷空看场电影。

 

记得有次期中考试前的周末,状态略显紧张,我便拉她去逛街,并美其名曰“搞市场调研”。刚进商场没多久,她就拽着我躲躲闪闪。询问原因,她远远地一指,悄声说遇到了班主任。

 

我大笑,她则学着老师的口吻埋怨道:“没见过你这样的家长,人家考试前都逼着孩子学习,你还有心思拉着孩子逛街……”

 

《哈利波特》全套书籍是她的心头爱,电影也每上必追。记得其中一部上映的最后一天,也是一个周末,但学校安排有课。怎么办?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渴望和遗憾,觉得就要与之失之交臂了。

 

最终,那场电影我们没错过,请了半天假,我帮她撒了个不算太过分的小谎。很欢乐。

 

图片

要考的高中学校当年分有普通班和奥赛班,奥赛班是在中考成绩优异者中进行再选拔,可谓优中选精。

 

她早就渴望进入奥赛班,但或许是准备不足,或许是压力过大,总之,初中阶段成绩一直比较稳定的她出现考场失误,中考成绩比预想中差了二十几分。这个成绩可以入围奥赛选拔圈,但对自信是个较大打击。在准备复试的过程中,她惴惴不安地第一次向我们请求:“如果我差一点点进不了奥赛班,你们能不能花钱把我送进去?”

 

我们回答她:“不能,因为那样对别人不公平。”“先问耕耘,再问收获吧。努力不一定会实现,但一定不遗憾。”

 

复试成绩出来,十五岁的她以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奥赛班。

 

图片

十六岁,参加化学奥赛,第一次外出培训,离家两周。小鸟离巢前,小别即是铺垫。

 

算是误打误撞,选择了化学奥赛。成绩倒还可以,其余主科成绩也没有因为时间和精力紧张受到影响,基本上齐头并进,每考排名年级前列。但每次家长会时,老师都会略带一点遗憾地表示,你家闺女节奏稍慢,如果各方面提提速,成绩一定会比现在好很多啊。

 

然而说归说,做派还是依旧。每天晚上我们接她下晚自习,恨不得放学的学生都快走光了,她和她的同桌才会一起慢悠悠地走出来。两个小姑娘都是那种没心没肺的慢脾气,三年高中,两年同桌,一个数学奥赛,一个化学奥赛,友情甚笃。她们曾共同携手努力上进,各自获得奥赛奖项。自习课上也曾一起偷偷打过游戏(被老师逮到),竞争保送资格时曾互为对手,考上大学后又成了“隔壁”邻居……很珍贵的缘分。

 

图片

应该是在高二的时候,她从旧书摊上淘到一本孟涓涓的《我要让我上北大》,钦佩不已,于是自书小纸条一张贴在案头——我要上北大。自此成为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非常幸运,她在当年的全国化学奥赛中获得省一等奖,而这是“省一”最后一年拥有北清等名校的保送资格,她搭上了这辆末班车。抱着撞大运的轻松心态,2012年底,我们北上赴考。2013年初,她被提前录取。

 

梦想是一定要有的,跳一跳就有可能会实现。十七岁生日前夕,她送给了自己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

 

还记得十七岁时的她眸子闪亮,笑容娇憨,竟带有一丝惆怅地盘算——如果自己依照曾经的愿望本硕博一路读完,就到了二十七岁了。她说还是不要读博了吧,不然会耽误恋爱结婚生孩子。我大笑着宽慰她,达到法定婚龄后,本科也可以结婚生子的,不会受影响。

 

今天是2023年的2月1号,二十七岁了哦。

 

只不过想起,我不催。

 

图片

2013.9-2017.6本科四年,她的十七岁到二十一岁。

 

之前的小别都是铺垫,从踏入大学校园的门槛起,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变成了一年年聚少离多的守望。

 

以前我总担心离开我怎么活下去的小孩,放飞以后很快就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她过得很充实、很滋润——逐渐适应的校园氛围,紧凑的学习节奏,大大小小的计划,远远近近的规划,以及花样百出的社团活动……小升初时她曾感叹像从小池塘游到了江河,而今她真的游入了大海,一片托起梦想的大海。

 

她在她的梦想里成长,我们在我们的守望里祝福。四年时光,在思念里缓慢,在脚步中匆忙。

 

唯一遗憾的是,因为老张的身体原因,我们缺席了她的毕业典礼。有两位很有爱心的家长妈妈代替我们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她们说,在毕业典礼的红毯上,她一个人,依然走得很自信,很阳光。

 

图片

2017.9-2020.6硕士三年,她的二十一岁到二十四岁。

 

她在大四时获得本校保研资格,选择继续留在北大,开始三年学硕生活。

 

算来从中学起,父母所能做的也只是饮食起居以及心理纾压,对于课业学习的参与已越来越少。尤其当她离家远走后,更需放手,只在她需要时做好心灵陪伴就够了。所以,曾经我以为这份陪伴是单向的,我们像源源不断的泉眼,目送溪流汩汩流向远方。

 

而实际上陪伴是相互的。我们分享欢喜,安慰脆弱,宽宥过失,尊重选择,在每一个彼此重要或需要的时刻,心灵始终贴在一起,超越距离。

 

2020年初,新冠疫情起,因此从寒假一直到6月毕业7月离校8月面试9月入职,她在家里断断续续待了半年多。这段意外获得的亲情相守,是命运的额外馈赠,感恩。

图片

2021,二十五岁,工作第一年,第一个不在家过的年。五味杂陈。

 

2022,二十六岁,工作第二年,第二个不在家过的年。逐渐适应。

 

2023,二十七岁,工作第三年,终于团圆,满心欢喜。

 

历经疫情三年,目睹多少别离,幸运的是我们拥有一份劫后平安。因此,这一个年,似乎比以往更多了几分珍惜。我们把积蓄的思念揉进面团里,把深深的爱意烹炒出响亮的香味;我们惜取每一刻相守的快乐,把每一分秒的美好都享受到极致。

 

不凑巧的是她的生日没有和假期赶在一起,不遗憾的是提前给她做了妈妈牌炸酱面。

 

1996.2.1-2023.2.1,二十七年母女,值得回忆和记录的太多。原本想要细细写下,开了头才发现那会是太长的篇幅,只得啰啰嗦嗦撷取一二。就把曾经共同拥有的一切都珍藏在脑海里吧,留待以后的岁月慢慢回顾,轻轻说起。并以全部的爱和善意虔诚祝祷,愿我的孩子年年顺意,岁岁平安,我所有美好的祝福都应验于未来属于她的每一寸时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写给她的二十七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