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苏世民先生的经验和教训

阅读《苏世民:我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有感。这本书是我在小区里的图书馆借的,为了顺便带动两个崽崽一起读书,我们约好,每周末去一次图书馆,每次1小时。哪怕在这1小时里面,小弟能“看”完十几本绘本,也挺好的。置身在图书当中,总会遇到让他们慢慢安静下来的那一本吧。涨姿势的图片

言归正传,这本书挺好读的,就像在看一部电影,由苏世民先生讲述他从小到大再到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所经历的种种。

小时候的他就在家族的店铺里打零工,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试图劝说父亲扩大经营规模,被他父亲一口拒绝,父亲说的是“现在的我们就挺好的,为什么一定要扩大规模呢?”书里说到父亲的这个细节,其实只是为了说明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个性差异而已,并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相比父亲的保守,母亲显得相当有冒险精神,也相当有行动力,她自学帆船驾驶,还带着一家人去参加比赛。

对他的人生底色起着重要作用的,除了母亲之外,还有他中学的体育教练阿姆斯特朗。他让苏世民理解了坚持的价值,让他知晓额外的付出一定会换来意外的收获。每次的训练,教练都会让他多跑几英里,让他付出额外的努力,日久天长,日积月累之后,这些付出逐渐变成了一种志在必得的信念,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成为苏世民先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产。

书中有详尽的例子,描述了他如何一步一步走向金融行业,他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压力和坎坷。当我们面对一个成功人士之时,总以为他一贯如此,但是其实,我们应该想象到,他从一开始,也只是普通人群当中的一个。他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进入了投行,但其实他根本对于业务一窍不通,那家公司也并没有提供任何针对新员工的培训,而是直接给任务。他也是特别心虚,但还是跌跌撞撞地努力“搞砸”了几个项目,然后又辞职去参军。离职谈话特别有玄学色彩,招他的那个负责人说的是“我之所以招聘你,是有预感你会最终会成为我们的总裁”。

参军的那一段时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因为军队伙食太差而去找上校反映问题的例子。书中描述他去找上校的过程当中,先后经受住了从书记员到中尉、连长的呵斥,他们说的话都是’滚出去,这里是军队,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你以为你自己是谁”。如果是我的话,慑于这种威力,在第一关我就会灰溜溜的跑开,并且告诉自己“我试过了,他们不让我见上校”。但是幸好他不是我。

他见到了上校,并且反映了问题。查清楚之后,确实是有猫腻。他为自己和连队战友争取了应得的权益。发现问题时,敢于挑战权威,这就是苏世民。他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还说:人们常常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现实,但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现实。见得越多,就越有可能理解他人的处境。

服役完毕后,他又回到了大学校园,攻读硕士学位。在那之后,他进入了雷曼兄弟公司,他不喜欢公司的内部文化。这部分有个特别好笑的梗,他的同事告诉刚入职的苏世民“在雷曼兄弟,没有人会在背后捅你。他们会走到你面前捅你。”。后来他和朋友联合创立黑石公司,他就一直致力于建设企业文化,和雷曼截然不同的文化。

书中除了他在投资界大杀四方的案例,还有许多处事哲学和人生感悟。在他的第一次婚姻走到尽头的时候,他对于离婚很犹豫,还特意去见了朋友推荐的精神科专家。专家问他阻碍他下定决心离婚的原因有哪些?他说了四个害怕:害怕失去与孩子的关系;害怕分割一半的财产,因为这些都是我拼命赚来的;害怕失去一半的朋友;害怕必须要再度约会。

专家一一破解:这4个焦虑看似合理,但还是没有道理。父母离婚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创伤,但孩子们已经长大了,如果想和他们保持良好关系并为之付出努力,那他们也会有同样的想法。至于钱,确实如此,但如果这笔钱能够为你生命中的新篇章扫清道路,那么很快你就会忘记这件事。朋友可能会五五分,但这就是人生。至于约会,作为曼哈顿的富有单身男人,约会对象是不需要焦虑的事。

换个视角看待问题,把损失替换成为了开启生命中的新篇章而支付的成本,就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动了。

苏世民在书中关于营销工作性质的这段话,让我深受启发。他说:作为营销人员,我学到,仅靠一次推销是不行的。你对事物存在信念,但并不能保证其他人也这样。你必须一遍又一遍地推销你的愿景。大多数人不喜欢改变,你必须用你的论点和个人魅力压倒他们。如果你相信你推销的东西,对方却拒绝,你应该假设他们并没有完全理解,所以你要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多给一次机会,一次又一次。

如果你对事物存在信念,那么就要一遍又一遍地推销你的愿景,天长日久,让更多的人接纳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来自苏世民先生的经验和教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