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相信这不是个巧合

寒假前的最后一节课,讲的是李煜的《虞美人》和秦观的《鹊桥仙》。

文学作品对人到底有何作用?虽然我觉得于我而言,她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也知道,这不会是所有人的感觉。在现代社会,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她是多余的呢?

因为现在是一个十分功利的社会。作为语文老师,我常常感到惭愧,原本应该诗意盎然的课堂,到最后却总不免和考试挂上钩,落入功利主义的窠臼。唉,饶是如此,还是无法让一些学生稍稍认真一点。若能二者兼顾,这就是我的终极追求了。

也许是巧合,今天在微信上看到班里一个学生发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虞美人》,而且他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作为题记。

我不愿意相信这只是个巧合。

在寒假前的最后一节课上,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我对李后主的介绍是比较详细的,他的经历,他的词作,他对词的贡献,甚至把他生活的五代十国这段时期也搁进历史的纵坐标中尽力讲明白了。

在拓展环节,我还设计了一个问题;

李煜作为一个文人是很出色的,但作为一位帝王,他不务朝政,是相当失败的。对于他的遭遇很多人认为不值得可怜,你怎么看呢?

这样的问题哪有什么标准答案?我只是想给学生提供几个思考的角度而已。

最后的环节,我还给学生补充了李煜的另一首词《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打眼一看就知道是李煜后期的作品。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此词即写于作者身为阶下囚时期。

我对这首词印象深刻,源于一个很偶然又很独特的经历。

大一暑假,班里一个藏族学生游泳时不幸去世。大家都是十八九的年龄,面对这样突然的死亡,除了恐惧、惋惜、无措,实在不知道该作何反应。

开学后,他的家人来校收拾他的东西,全班就在教室里给他举办了一个小小的悼念活动,按今天的说法,可以叫追思会吧,但当时应该还没有这种叫法。

看着他的照片,教室里哭成一片。

除了哭声,留在记忆中的就是古代文学老师朗诵的《相见欢》了。

从此,“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在我的心里就成了对年轻生命匆匆离去喟叹的最好诗句。惋惜,无奈,感慨……所有复杂的情绪,统统可以放进这九个字中。

文学作品,或者某部作品中的一个句子,在某个特定的场合,穿越而来,把我心里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受,替我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它们就是我的嘴替。

这何尝不是文学作品于我的意义呢?

 

说回写《虞美人》的这个学生。在我上过这么一节课后,他就有了这么一篇文章,这不能说是完全的巧合吧。

半节课讲一个作者和他的一首代表作,只能蜻蜓点水,内容之简陋可想而知。学生笔下的这篇文章,里边有不少内容是课堂上没有涉猎的,这要么是他平时的积累,要么是他为了写文章查阅了资料。不管哪种情况,他的学习都没有终于课堂,而是在课堂之外继续延伸。

这是所有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最渴盼的教学境界吧。

所以,我宁愿相信学生笔下的《虞美人》不是个巧合,而是语文课堂触发的结果。

这个学生是二班的韩璟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我宁愿相信这不是个巧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