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旧书的乐趣

我前段时间,因为疫情被隔离在家,抽空读了不少闲书,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从潘家园淘来的几本旧杂志,大多是76,77时期的北京文艺,人民文学之类的杂志。

这些杂志到今天当然都是绝版书,很多文章也只能在这里看到,从这些文章可以窥探那个时期的一二思想和政治浪潮的转变。

涨姿势的图片

给我留下第一个深刻印象的是,76和77的大字报所反应的政治形势的变化,在76的杂志开篇,有毛主席写给华主席的批示:上面说,你办事,我放心。

然后,还可以看到满篇的批刘,批林,批邓,批四人帮的大字报号召。但当到了77年,就去掉了批邓,但依然保留着其他批判的口号,77相比76,还多了怀念周总理的文章。我后来查资料,周总理是1976年1月8日去世的。

第二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一篇歌颂家乡赛歌会的散文中,作者一开始写的是家乡的赛花会,讲这个花会有多么热闹,春天的花儿多么漂亮,然后突然,他笔锋一转,就开始歌颂起了祖国,宣扬起口号,号召大家一起去战斗,至于战斗什么,我在文章中没有读出来。我想如果我在那个年代,我大概不是一个合格的好同志。

第三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读到的是刘震云的《新兵连》,一个很悲剧的中篇小说。新兵连里,每个新兵入伍后,受到兵营营造的环境熏陶,以至于他们每个人都在追求所谓的政治进步,为此,他们要努力表现,拼命竞争,个个都成了今天所谓的卷王。但他们淳朴又自私的小农出身决定了,不会意识到在这种政治机制运行中,所谓“政治进步”,并没有任何理想的色彩,而是一种控制人,支配人的方法。

当人被困于政治文化中的时候,就会盲目的失去了自我,从而造成了人生的悲剧。

第四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读到了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寻根文学中的报告文学,这份报告主要记录了当时知青上山下乡那段时间发生的故事,讲了三个女知青因为上山下乡都嫁给了当地人后,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

第一个是女孩是主动型,她响应号召,主动投身上山下乡的健身,来到当地后,又被当地的进步青年干部吸引,揣着革命理想,两人懵懵懂懂结合后,却发现现实的落差彻底打碎了理想的翅膀,但有了孩子,就此定型,人生成为了一场悲剧。那时她幼稚,吞下生活的酸果,如今他历经沧桑,早已不再年轻,但那枚酸果,仍然埋在腹中,欲吐不能。

第二个女孩是被动型,她因为家庭问题来到这里后各种不适应,后来被当地进步青年逐渐温暖,心房打开后,两人结合在一起,但随之而来的返乡潮,平反潮,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她看着周围的知青们重新回到城市,自己却只能守着孩子丈夫,心底的绝望在无限蔓延,最终化成了苦涩的泪。

第三个女孩的故事比较特殊,她是知青结合后遗留在农村的孩子,年轻人不负责任的行为,却要让一个懵懂无知的女孩去承受。虽然在农村里有善良的夫妇收养了她,可当她高中的时候,却被老夫妇两人要求退学嫁人,来了一场包办婚姻。但好在最后女孩的故事被知青们知道了,大家一起帮女孩打起了官司,至于后续,应该会是一个好结果。

隔离的这些天,看的这些之前的文字,很有触动,它让我了解到某个时期某些思潮的变化,这些杂志,也堪称是历史资料的一种了。

倘若再过个几十年,人们把很多事情遗忘,封存;或者我们的课堂,历史书本上不再讲一些事情;那么我们该从何处获得过往的资料呢?

我一直觉得信息时代的储存资料是最为便捷的,可我也一直对信息资料产生深深的怀疑,它总是不如铅印的黑体字让人安全。除非一把大火的来临,除非时代开始叛逆的轮回。那么,我将永远热爱纸质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读旧书的乐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