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路上—–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关键能力和关键品格”两个方面,今天重点学习了“能力的三个特点”。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涨姿势的图片

也就是是能力和品格是支撑一个人最终成为什么人的内在力量。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在孩子的起步阶段要关注的不仅是日常的知识层面的教育,还要有人文情怀方面的影响。老师自己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只看重当下的一道题、一张试卷,还要注重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专注力、思维力、创造里等多种能力的锻炼,还有诚实、勤奋、勇敢等多种品格的培养。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才能使孩子终身发展,适应社会。

就能力的特点,书中给出了三个很有简单却很踏实的定义:一是剩下来的东西,二是带得走的东西,三是可再生的东西。虽然文字简单,却意义深刻。

回顾教学生涯,尤其是最近十二年,刚刚完整的带了两届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六年下来感触颇丰。

 

关于剩下来的东西:其实早在一二年级,甚至是三四年级,我们教给孩子的一个字、一句话、一篇课文,大多已被遗忘。但对字词的认读,对句子的理解,阅读文章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这个能力,就是剩下来的东西。

这也回答了日常的阅读、背诵是否有意义的问题。我们不断的阅读、背诵,就像植物每天伸向泥土的根,每天触摸空气阳光的叶片,你无法界定是那一块泥土,哪一缕阳光滋养了植物,但他们却在不断的吸收中葱茏繁茂。所以,阅读、背诵一定也会剩下一些喂养我们精神世界的营养。

从课堂学习到课外延伸,从小事分辨到三观养成,从学习知识到实际运用,孩子们在不自觉的筛选中所剩下的,就是他们成长的自觉。

 

关于带得走的东西:“带得走”的东西可以使学生终身收益,但并不意味着它就会立即生效,他往往会经过漫长的过程才会产生效果,但这种延迟显现的效果确是真正有效的甚至是长效的。而这些需要孩子们带走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学习的技能和能力。

无论哪门学科,孩子们从中学到的都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能力。语文学习的思考表达能力,数学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学习的质疑探究能力,都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的能力。

 

关于可再生的能力:能力和树根一样具有生长性和可持续的发展性,有了能力就有了跟,能够随时生长出知识。

这个就想到了知识的获得,我们是培养学生的跟还是给他们现成的知识?毋庸置疑,肯定是不断获得新生命的跟。

试想,一边是大量的知识从天而降,孩子轻松得到,然后艰苦的把知识硬塞进脑子里;一边是通过努力的探寻,满怀期待的等待,然后看着自己的努力和期待渐渐丰盈。哪一种孩子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更大呢?

 

以上内容是两天前阅读到的,但当时并不完全理解,经过两天时间,一边阅读后面内容,一边思考前面内容,似乎消化吸收了一些,所以有了今天的文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读在路上—–核心素养的内涵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