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个根溯个源,我们张姓原来是这么发展的

百家姓开头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是按当时的身份地位排序的;我们日常说起姓氏,挂在嘴边的是“张王李赵”,我感觉这好像是按人数多少排队的。
张王李赵都是最常见的姓,连用在一起就泛指一般人,跟张三李四王五没啥差别。

涨姿势的图片
我们姓张的,就是人多,就是普通平凡毫不起眼。
咱们中国人,对姓氏非常重视,所谓“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这个成语虽是指为人行事光明磊落,但也能说明国人对名姓是很在乎的。也有人很大度,说那不就是个没有实在意义的称谓吗?可更多人却不这么想,否则也不会动辄就出现冠父姓还是冠母姓的争论了。
以前,我对姓氏有个执念,觉得复姓好听,起出来的名字都很有文化,叫出来让人齿颊留香,连带着名字后边的那个人也变得美丽帅气神秘起来。这个莫名其妙的想法可能来自金庸的小说。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复姓人物挺多,像令狐冲、慕容复、东方不败、欧阳锋、公孙止、上官云、独孤求败……别管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也别管是主人公还是配角,这些名字本身都很有味道总没错吧。
而张姓,呵呵呵,那能起出什么好名字来呢?似乎也就一个“张弛”还能说出点名堂,可也架不住无数人叫,早就被拉下神坛泯然于众了。
最近听钱文忠讲百家姓,关于我们张姓,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张姓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原来我国重要的武器弓的发明者叫挥,他的后代有以张为姓氏的。因挥住在尹城国的青阳,也就是清阳(今河北清河县东),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就是河北张氏。
张姓的第二支是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张氏世代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这就是山西、河北、河南的张氏。
张姓的第三支出自赐姓或他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在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一些少数民族的分支,也改姓张姓。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于三个诸侯国。据记载,晋代有中原张氏迁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后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挢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其实,就算知道了张姓的来龙去脉,作为个体,你依然无法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其中的“我从哪里来”还真是一个难以找出答案的问题,似乎注定了不会有一个确切无疑的解答,所以也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的每一个个体。
钱文忠教授说张姓作为顶级大姓,可以讲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正史里的名人俯拾即是,他选择讲了一个民间通俗的张姓名人,也算刷新了我的认知。
很早以前就看过一首打油诗,提起来大家都知道。这首诗有一个特别正经的题目,叫《咏雪》,但内容似乎就没有那么正经了:
江山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这种诗叫打油诗,是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我印象中最早看到这首诗就是在笑话之类的书里边,当时也是哈哈一笑了之的。打死我也想不到,这首打油诗居然跟我们张姓有关。
打油诗的历史还挺悠久,据说兴起于唐朝,由一个没有名气的读书人(也有说农民)的人创造。他姓张,被称为“张打油”。有一天,南阳漫天大雪,铺天盖地,应大家所请,张打油就创作了著名的打油诗《咏雪》。
唉,我们张姓,真是让人一言难尽。

我们张姓可真是超级大姓,在全国排第三位,大约有875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
物以稀为贵,姓以多为……我也不知道用个什么词好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追个根溯个源,我们张姓原来是这么发展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