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华录》里看宋朝的斗茶

追了十六集《梦华录》,觉得第16集斗茶最好看。

当然,《梦华录》整体都是好看的,俊男美女好看,唯美的画面好看,人物的服饰好看,手上的黄油纸伞好看,古老的街道好看,房间的装饰好看……

涨姿势的图片

而第16集,上边所说的好看的地方依然好看,但好看的体现自外而内,呈现的层次更丰富了。

赵盼儿的美不只在外表,还在她面对挑衅时的不卑不亢,在反驳茶汤巷掌柜时的引经据典,斗茶时妖妖娆娆的舞蹈,还有她表演的以茶为画的茶百戏……就是夫子们品茶时的评价,活生生就是化抽象为具体的语言艺术啊。

《梦华录》第16集,情节主要是赵盼儿和茶汤巷掌柜斗茶,差不多用了一整集的篇幅。有人说这是前16集中最不好看、最没看头的一集,我的感觉恰恰相反,这是16集看下来最好看的一集。

当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有点悲哀地发现,我已经过了对剧中的故事、对剧中的爱情感兴趣的年龄了,反倒是三两句话就能交代清楚的斗茶,我能津津有味地看一整集。

这一集着实好看。

赵盼儿在面对挑衅时的不卑不亢,赵盼儿在反驳茶汤巷掌柜时的引经据典,双方斗茶前彬彬有礼的场面,赵盼儿斗茶时妖妖娆娆的舞蹈,赵盼儿表演的以茶为画的茶百戏……就是夫子们品茶时的评价,活生生就是化抽象为具体的语言艺术啊。还有,夫子们在品评琵琶曲时,用的也是化抽象为具体的语言艺术,还有知人论世的手法。
看完后我有点纳闷:宋人喝茶好像和我们完全不一样啊。
赵盼儿不是开茶坊的嘛,从起头我就觉得宋人喝茶跟我们现在喝茶不太一样,只是到了斗茶这一集,才发现区别太大了。
宋人喝茶讲究倒是讲究,要配果子喝,还要听着曲子喝,但茶碗里的茶汤却像咖啡似的有很多沫子,而且浓稠,这到底算哪门子茶吗?
我好奇地查了一下,结果如下。
先说斗茶。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品评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
这里已经能看出来宋人喝的茶是要先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的,喝时连茶粉带茶水一并入口,难怪有沫子,难怪浓稠。

再细说宋人喝的茶。
宋朝疆域不大,产茶却不少。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真宗时期年产成品茶80万斤,宋仁宗时期年产成品茶300万斤,宋徽宗政和六年,全国成品茶产量已经高达1280万斤。这些茶叶除了满足国内需求,还向金国、西夏、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输出,为大宋换来了战马、香料和滚滚财源。
宋朝的成品茶分为三种:散茶、片茶和腊茶。
散茶又叫“草茶”,只经过蒸青和烘焙,无需压制成型,一片一片互不粘连,就和我们现在常喝的茶叶一样。
片茶又叫“团茶”,指的是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茶砖。
腊茶也属于茶砖,只不过它是茶砖的高级形式———待茶砖压制成型,再用芝麻油、麝香膏、糯米糊、甘草剂之类的油膏涂上保护层,使茶砖泛出漂亮的蜡光,看起来非常高大上。
生产散茶最省事,生产片茶和腊茶就比较费工费料,所以同样质量的茶叶制成散茶很便宜,制成片茶和腊茶就昂贵多了。
喝散茶也比喝片茶和腊茶简单快捷:抓一把茶叶,烤干碾碎,箩出茶粉,即可点汤饮用。喝片茶则要先烤后敲再碾磨,多了一道敲茶的程序。喝腊茶就更麻烦了,特别是陈年腊茶,必须“于净器中以沸水渍之,刮去油膏一两重乃止,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蔡襄《茶录》),先用滚水泡,再用小刀刮,刮掉表面那层乌黑发亮的油膏,不然会串味儿的。
宋朝人的消费习惯较为独特:散茶售价便宜,饮用方便,在上流社会却不受欢迎;片茶和腊茶售价昂贵,喝着费事,两宋三百年却一直被追捧。

原来我们今天喝的茶,类似于宋朝的散茶,是最不讲究的那一款。当然,我们不会像他们那样把茶叶碾碎,一并喝下去。
一番了解下来,才发现这里面的名堂多了,我只知道了个皮毛,还不得其门而入。
在我看来,宋人斗茶时的讲究程度,远超过今人在一个昂贵的茶海上用昂贵的茶叶和昂贵的茶具表演出来的全套茶艺,当然今人这么泡出来的茶也真是好喝。
虽然我也自诩为是喝茶之人,却只会像刘姥姥似的牛饮,跟品茶连边都沾不上。即使如此,也不影响我兴致盎然地欣赏别人斗茶、品茶,“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从《梦华录》里看宋朝的斗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