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只能说“端午安康”吗?

朋友圈里到处都是端午安康的祝福,配合着漂亮的香包和馋人的粽子。在看到这些祝福文字时,所有人的心里都是愉悦的吧;在看到这些漂亮的图片时,虽饱不了口福,但也能饱了眼福啊。

在一片“端午安康”中,没人会露怯冒出一句“端午快乐”。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每到端午,我们的脑子里就冒出了“端午安康”这唯一的祝福语?这个“端午安康”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被普及进我们的脑子的?大家都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再冒出“快乐”来,否则准被人暗笑为没文化。

涨姿势的图片

反正近些年来,每到端午,总有人说站出来“科普”:端午节是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自尽的日子,又或者说是为了纪念自尽的伍子胥,在这个悲伤的日子,大家应该说“端午安康”,而非“端午快乐”。

其实,这个说法起初就是个谣言,每年都有人辟谣,但谣言却越来越深入人心了。

那么,“端午安康”这一说法是如何成为我们的集体认知的?

2014年,一个叫“晴立形象”的公众号提出了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祝安康的说法。文中提及,这一说法来自“非遗专家杨广宇”。

到了 2015 年,一篇名为《非遗专家:端午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的文章刊发在《中国新闻网》,后来被数家媒体转载,这可能就是“端午安康”说小高潮的源头。

同年,“果壳”就开始辟谣说,并不存在只能说“端午安康”的说法。文章指出,流言中引用的所谓纪念屈原、伍子胥或曹娥的说法都是古已有之,但这些说法都早已为学术界所抛弃。

2015 年之后,年年都有相关文章进行辟谣,但并没能阻止谣言的传播。

图片经查,谣言中所提到的“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也属子虚乌有。在中国民俗学领域内并没有这位学者。也许,只准说“端午安康”的谣言,最初只是条网络段子而已。

退一步来说,即使谣言是真的,只允许讲“端午安康”的说法合理吗?

民俗学家田兆元认为,只允许说“端午安康”实则破坏了端午节本身的多样性。他指出,端午节目前包括凤舟竞渡和浴兰在内的习俗已经被边缘化。现在这则谣言也同样破坏了端午的多样性。“端午安康”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只允许说“端午安康”,会导致端午的祝福语变得单一化,这就有问题了。

你看,一条莫须有的传闻,尽管有许多媒体辟谣,却在近10年的传播中成为使用最多的端午用语,甚至快成为了端午节的唯一指定用语。

我们当然可以使用“端午安康”作为祝福语,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谣言就是谣言,并不因为使用得多就变成正确的了。

或者说,你可以从此只说“端午安康”,但别人也保持着说“端午快乐”的权利。端午节的祝福语,不应该只有一个。

 

可是,我们似乎已经被普及了端午节问候的时候只能说“端午安康”了。一件事如果已经被大众公认,即使你知道背后有问题,你可能也会从流俗了。你在潜意识中会觉得,我说“端午快乐”自然没问题,可万一别人不知道这背后的来龙去脉呢?那是不是我就会被人讥讽为没有文化?算了,我也没必要逮人就解释吧,那还是说句最保险的“端午安康”好了。

事情就是这么诡异。

有网友对此做出如下分析:如果一条伪知识,是通过推翻社会旧有认知建立起来的,就容易给人一种只有少数人掌握的真理的神秘感和优越感,而平时就不会学习思考的人根本也无暇无力去验证它,于是伪知识就成为了他们称手的武器,可以随手拎起来敲打那些坚持旧有认知者。所以伪知识在文化相对较少的人群里特别受欢迎,因为得来容易,用起来又超爽。

这个说法打击面似乎有点大。

如果推而广之,端午节不能说“快乐”,清明节自然也不能——这个跟端午一样,早已经深入人心了。其实,在古人那里,清明节不就是用来踏青游玩、放风筝、吃青团的快乐日子吗?只是到了今天,它才变得只剩下严肃的“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了。

还有六一怎么办?若你知道了六一儿童节的来历,你怎么能说出“快乐”这俩字来?

还有寒食节……

可是,我们难道不能在所有的节日都“快乐”吗?“快乐”难道不是设置节日的初衷吗?

我要说一句迟到的祝福:端午快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端午节只能说“端午安康”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