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是杞人忧天吗?

偶尔爬个山,当然想的是放松一下,调剂调剂千篇一律的生活。
我发现在爬山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遇到稍稍难爬的路段,我就开始忧心忡忡,倒也不知担心自己爬不上去,手脚并用,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我忧虑的是往上爬都不容易了,那下来的时候可怎么办呢?老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不知是多少人的经验总结,那就一定是真理了。
于是,在整个上山的过程中,我的心里都在隐隐的担忧:怎么下山呢?
这个问题盘踞在心里,挥之难去,上山的乐趣就打了很大的折扣。
我无数次对自己进行过心理建设: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爬山就享受爬山的乐趣,听鸟鸣,看满山的绿,悦耳又养眼;至于下山的艰难,那就等下山的时候再说。反正上山的时候担心下山难也没用啊,既然没用又何苦为难自己呢?
可是,这种自我安慰在我这里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永远在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忧。
我就是典型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涨姿势的图片
上班的日子,我心里是踏实的。
做一天工,得一日食,这天就算是干了件正经事,回到家里吃吃喝喝,或者无所事事地追剧消磨时间,都觉得天经地义:我工作一天了,放松一下理所应当。
假期在家,若是一天啥也没干,吃饭就觉得惭愧,追剧也觉得是浪费时间,晚上躺在床上也要反思,不折腾到自己没法安生入睡就决不罢休。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也有办法,就是给家人做顿饭,或者搞一阵卫生,只要付出了劳动,马上就能心安理得。
我为什么就不能享受什么都不干的生活呢?什么都不干也是我干了很多活儿换来的啊,怎么就不能心安理得呢?
图片
我觉得我这辈子做的最大的一个决定就是贷款买房。
一个月还一千五,总共还十年,用的还是公积金。如今看来不值一提,但下这个决心之前,我反复斟酌,差点放弃了。背着那么大一笔贷款,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下去啊?万一再遇到点什么事,那就啥办法都没有了。那段时间,我晚上经常焦虑得没法入睡。
理智上看,还款额度是个定数,我月月都有固定的收入,而且工资还是会往上涨的,这点贷款不算个事,但情感上就是没办法让自己放松下来。
从此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这人只能过挣一分钱就花一分钱的日子,不对,挣一分钱只能花半分钱,还得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呢。我没有本事承担还款的压力,也就注定一辈子只能当个消费观念跟现代人格格不入的老派人。关于这点,我已经彻底认命了。
人,怎么能强过命呢?
图片
我平时忧虑的问题还有很多:冰箱里边囤的东西能吃多久?退休以后的日子怎么打发?养老问题怎么解决?世上到底有没有靠谱的养老院?存多少钱心里都不能踏实吧?……
其实,我发现也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杞人忧天,身边不少熟人都有类似的担忧。
这是为什么呢?背后有没有原因呢?
我第一次认真想了想这个问题。
国门打开之后,我们就听说不少老外都不怎么爱储蓄,手头有点钱就出去吃吃喝喝玩玩,没钱了就地找个工作开始挣钱,手里宽裕了再去吃吃喝喝玩玩。这还算好的,还有寅吃卯粮的事呢。我听后也有点羡慕,但给我一百个胆子我也不敢。很多中国人,尤其是上了点岁数的中国人,银行里边没存点钱(具体数目因人而异,但总体应该是多多益善),就会心慌没底,哪怕是有正常工作、有固定收入的人也不例外。
很多人遇到好事时也会忐忑,会提醒自己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居安思危、福兮祸之所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倒霉时还要加码: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可是,却很少会用“祸兮福之所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麻痹自己。
图片
于是,很多人都是遇到高兴的事也高兴得不畅快,遇到痛苦的事就老老实实承受下来,甚至觉得这是自己该得的。
我们总是这么患得患失,难道这是刻进我们基因里的忧患意识吗?
之前看到过一个理论,说是心理创伤可以往前追溯三辈。我们的历史起起伏伏分分合合,这是不是我们的底色如此悲观的原因之一呢?
记得李光耀的书里有这么一种说法;美国人对未来预期很好,觉得日子越过越好,所以倾向消费,反正以后能赚回来。而有些人就是苦难太多了,动不动就各种意外,所以倾向储蓄,有备无患。
原本还以为再经过几代人,以后的中国人也可以像老外那样,忘掉基因里的忧患意识,能够安安心心地享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可是看看如今这个世界,觉得还是太难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你总是杞人忧天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