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坑边的思考

早就听说即墨环秀街道前南庄村有一处“石磨坑遗址”,这个地方离我老母亲居住的小区不远,元宵节那天下午,我驱车过去看了看,感慨颇多。
顾名思义,“石磨坑”就是先人们开凿石磨遗留下的大石坑。据记载,前南庄在明代建村,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村民历代以耕种为生,他们还有一项特别的技艺,就是到村南驯虎山下的大石坑开凿石磨,销售给方圆百里的乡亲们,借以补充生计。站在石磨坑遗址边上,看到开采石磨留下的一道道清晰可见的痕迹,弧形的凿痕层层叠叠从上而下整齐排布,最深的石磨坑离地面十几米深,我的眼前浮现出先人们挥汗如雨,抡锤击镐的劳动场面……
涨姿势的图片

 

提起石磨这个话题,对于八零九零后的现代人来说相当于天方夜谭。其实我们的祖先使用石磨的历史悠久,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粮食加工工具,北方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作物,这些粮食收获以后都需要加工成面粉才能进一步食用。石磨分上下两扇,皆为一定厚度的圆柱形,下扇中间有一短的立轴,一般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下扇固定,上扇绕轴转动。操作时,推动上扇旋转,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小的时候,也参与过推磨。因为我在家是老幺,一般情况下都是哥哥姐姐们推磨,我在一边打下手或者凑热闹。看着金灿灿黄澄澄的小麦玉米滚进磨盘眼里,欢快地变成粉状从磨盘边缝中流出来,我的心里就乐开了花,幻想着马上就可以吃上妈妈蒸出来的大馒头。其实推磨是一件很累人并且枯燥无味的事情,转的时间长了容易头晕,所以那个年代还有套上毛驴拉磨的场面,人们还给毛驴罩上眼罩,可能是防止毛驴偷吃粮食吧,哎,那些可爱又可怜的小毛驴。

 

胶东老家的面食文化是有许多讲究的,过什么节吃什么东西,都有一定的说法,比如正月十五我们老家不吃元宵吃饺子,还要用白面做一些刺猬状的“圣虫”放在粮囤里面,寓意今年五谷丰登粮食丰收;再比如二月二吃萁子,清明节吃面燕,七月七吃饽花,各种面食花样不一而足,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家里白面不够多,平常日子吃不到这些花样。反正孩子们是巴不得这样的节日越多越好,最起码可以名正言顺的大快朵颐。

 

站在春天的旷野,迎着料峭的寒风,望着不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我思绪万千:时代发展太快了,快得让我们目不暇接,据考证石磨的发明使用始于汉代,但是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的乡亲们还在使用石磨。人类从采集文明到农业文明,有上千年的时间去适应;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来适应;可是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我们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接下来就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有一首歌唱得好,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说到快与慢的辩证关系,我个人认为快不一定就是好,慢也未必是坏事。芸芸众生,甚至包括小狗小猫,生命的终点都只有一个。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节奏,如果走得太急了,就会错过许多风景,那又是何苦呢?另外如果掌握不好快的节奏,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人类难题,当然这些问题的发生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发展速度快,还有一个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问题。
我国《宪法》所确定的“国家根本任务”亦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以展开的“五大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为我们指明了发展路径,避免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无序发展、失速发展、盲目发展,尽可能地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石磨坑边的思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