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先祭灶

张王李赵,二十三祭灶。
腊月二十三日,是关中地区祭灶的日子。当然,并不是说只有张王李赵才祭灶,既然无法穷尽那么多的姓氏,就只好选四个代表了。
老家的一切仪式,记忆中似乎都是简陋的。祭灶这么大的事情,也就是烙几锅油旋饼而已。
油旋饼的做法不复杂。
面粉加盐,和成团饧10分钟,切成剂子,擀成长片,刷上油后,就可以自由发挥了,或者说因陋就简,家里有什么就往油上撒什么,比如葱花,比如芝麻馅儿,比如糖馅儿,然后对折卷起竖立按扁,就完成了进锅前的所有流程。锅烧热刷油放进去,翻两次就可以出锅了。
图片值得一提的是老家在制作芝麻馅儿和糖馅儿时有点不同。
芝麻一定要炒熟,这样香味才能出来。这还不够,炒熟的芝麻放凉后,还要倒进石臼里,撒上盐,再捣碎,这样芝麻的香味才能进一步激发出来。这样的芝麻馅儿,夹在热馍里就香得很,不知不觉两个馍都下肚了,肚子似乎还没有饱胀的感觉;甚至单用勺子挖着吃,都会让你停不下来。
糖馅儿一般选红糖,图的是颜色带来的层次感。但是,糖进了热锅会融化,黏糊糊地流出来,就很不好看了。在糖里加上点面粉,糖融化后正好被面粉吸收,就能保持油旋的视觉形象了。
油旋出锅,挑出几个模样周正的,摆在盘子里。如果家里还有其他能摆盘的食物,比如水果(其实过去水果真的很稀罕,大家基本都没有),比如几块麻饼,比如瓜子花生糖果什么的也都行。若实在拿不出一样从集市买回家的东西,一个鸡蛋打散,撒上几丝绿生生的韭菜,再撒上一撮盐,在锅里摊成很薄很薄的饼,出锅后切成饼丝,整整齐齐摆盘,也是可以的。
接下来就是祭灶的仪式了,祭品说得上粗制滥造,仪式也是大而化之的。
涨姿势的图片
灶房的墙上,去年除夕贴的灶王爷灶王婆的像,已经烟熏火燎一整年了。画面背后抹的是浆糊,且并不均匀。每年用刷子往背面刷自家打的浆糊时,大人总会提醒:四个角要刷厚,四个边再刷点,这样才能粘得牢;至于中间,用刷子点几下就可以了。时间一长,本就粗糙的画像早就变得不平整了,再加上烟熏火燎,虽是神仙夫妻,虽然头顶还贴着“一家之主”的横批,也变得有点惨不忍睹了。两边的对联几十年如一日,永是一成不变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我识得几个字之后,就总忍不住对那个“宮”撇嘴:家家户户都这么寒碜,怎么好意思把自家的陋室叫“宮”呢?在我看来,叫“窝”倒显得名副其实;若嫌不好听,就叫“家”也可以。其实最适合老家方言习惯的,还是得数那个“屋”字。
贴着灶王爷灶王婆画像的墙下边,一定会钉有一块木板,木板正中放一个香炉,香炉里边装着半盆细沙,细沙上边插着香烛。
准备好的两盘祭品摆上木板,就对称地放在香炉两边。香炉里的香烛也点起来了,灶王夫妻享受了这一顿虽寒碜却也是这户人家能拿出来的最好的祭品后,就要上天汇报去了。
怎么才能表示他们上天去汇报了呢?就是把他们贴在墙上的画像和对联扯下来,烧掉,就预示他们上天了。吃了好的,他们就只能替这户人家在天上说点好话了,也算是“吃人嘴短”的一个表现吧。
灶房墙上贴了一年的灶王夫妻上天回报工作去了,墙上光秃秃地让人有点不适应。也不用着急,到了除夕下午,新请回来的灶王夫妻就又上墙啦,重新开始他们新一年的工作。
这就是我记忆中老家祭灶的全部。

其实,我记忆更深的还是油旋。油旋里边因为有了料,就比平时的馍好吃。再说了,家里烙油旋,除了祭灶,也是要给家里人自己吃的。
在祭灶之后和蒸包子之前,我自然都挑着吃油旋,不愿意再吃陈馍。但在蒸包子之后,油旋也就变成了陈油旋,被我嫌弃了。那些陈馍陈油旋怎么办呢?最好趁三十烧过臊子处理一下,全部解决掉,别留到新的一年。所有的陈馍被掰成小块,剩下来的油旋也被掰成了小块,在肉臊子的滋润下,在葱花的加持下,那些被我嫌弃的陈馍陈油旋,变成了比包子还好吃的美味。
这个时候,估计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都会长舒一口气,终于不用再吃陈馍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小年到,先祭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