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温馨时

70年代冀中的冬天,滴水成冰,呵气成霜,田野里、村路上冻得裂开大口子。可是,这么冷的天儿,能在屋里点上炉子取暖的人家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家到了冬天,男女老幼合屋并炕,住到一间屋子里。用柴锅做饭、煨猪食,烧一铺大炕,坐在炕头上倒也不太冷,若再生着个炉子,那就成了双重的挑费,虽说暖了屋子,但毕竟多花了买煤的钱,显得这家子人家不会过日子。

涨姿势的图片

当年我们下乡后,转过年来就自家盖了房子。由于人口多,到了冬天,烧大锅做一家人的三顿饭,再煨猪食,用热水,炕虽然烧热了,白天不坐在炕上还是冷,特别是用热水非常不方便。故而我家只用大锅做主食,同时烧热火炕;炒菜,烧水,煨猪食就用一个煤球炉子,算起来,花了点儿煤钱,省下不少柴火,并没有多花钱,还赚个屋里暖和。

 

屋里暖和了,冬天长长的夜就不用早班儿地睡觉了。我们弟兄六人,每年穿鞋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靠妈妈做,累死也供不上穿。妈妈常说:鞋子可以旧,但不能露脚趾头。于是,妈妈就负责给我们开鞋底,做鞋帮,我们兄弟自己纳鞋底,绱大鞋。家里有两副纳鞋底的夾板,我们每个人一晚上能纳半只鞋底。哥几个有纳底子的,有绱鞋的,我们家十口人,从来没愁过没鞋穿。再后来就买来旧汽车轮胎自己切割橡胶底,这样,一副鞋底就能穿几双鞋了。

 

有炉火真好,能伸出手干活,边干活边聊天心情还好。农村人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村庄,各家的历史、人品家喻户晓,而我们新来乍到缺的正是这一课。爷爷奶奶一直在农村生活,老人家心情好的时候,就给我们从村东头数到村西头,挨家挨户讲各家的人品、轶事,使我们逐渐学会如何与各种各样的乡亲们打交道,同时也交流各种农活该怎么干,较快地适应了农村生活。

 

后来我搬到学校去住。冬天没有炉子,我和老师们就在教室和办公室砌上砖炉子。由于我住在办公室,我把炉子砌到墙边,与墙上的烟道连通,这样就不会中煤气了。办公室炉火上烧着热水,热气腾腾,老师们办公、休息舒服多了。有了热气就聚了人气,老师们晚饭后也会到学校坐一会,交流一下班级情况,探讨一下教学问题,讨论一下发生在学校和村里的其它事情,老师之间互通有无,关系融洽。

 

有炉火真好,红红火火,串联了人气。有时村干部也来蹭热乎气儿,不由得议论起村里的奇闻异事,加深了我对社情民意的了解,为人处事变得游刃有余了。当年的村干部都出身贫下中农,幼年家贫,文化程度都不高。彼此熟悉了以后,他们常交待我帮他们写一些发言稿。后来委托我帮他们办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我教队员们唱歌,编舞,在县乡的文艺汇演中名列前茅,给村里争得荣誉。他们表扬我:发挥了“知识青年”的作用。我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

 

记得我到中心校教初中的第二年冬天,那时,实行二年制初中,我任班主任的班级是我送的第一个初中毕业班。农村的孩子,学习条件差,天一黑,家又冷,家人们早早上炕睡觉了,学生们趴在自己的铺位上点个小煤油灯学习,

 

一会儿就睡着了,因此,有烧了被子,燎了头发的。为了帮助孩子们学习,我找了几个离家近,有升学愿望的同学晚饭后到学校上两个小时的晚自习。学校教工食堂的炉子夜间封火,烟道从餐厅内的炕下通过,因此屋里还算暖和。晚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围着地上的八仙桌和炕上的小炕桌学习,学习效率提高不知多少倍!孩子们学习什么我不干预,学生们讨论问题我也参与解答,没事我看我自己要看的书。

 

有炉火真好,不经意间给孩子们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一冬下来,这几个同学全都如愿地考上了高中。我利用这段时间通读了六本高中语文书,来年通过廊坊教师进修学院的招生考试,顺利地走进大学的校门。

 

这些年,冬天仿佛不再像从前那么寒冷了。农村人告别了烧柴火,暖大炕的年代,现在连煤炉都不烧了,家家户户实行了煤改电、煤改气,做饭使用清洁燃料,家里还安装了电火炕,日子越发红红火火,如芝麻开花一一节节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围炉夜话温馨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