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折腾史(2)

偶尔,我实在厌倦了辫子,就在刚剪短头发的那段日子里,扎上两把刷子。
初中时,女孩们兴起了一种发型:头发剪得不长不短,以垂到肩膀上为宜;分出发缝,在脑后高高扎起来,弯弯地垂着。很像现在中学生扎的双马尾,区别是马尾的长度不限,这种发型的长度只能垂到肩膀上边。
当时我觉得这种发型好看死了。走起路来,头发忽闪忽闪地摆动,摇曳生姿,灵动极了。
心动不如行动。我也扎成了这样的两把刷子。为了让刷子在后脑勺上下晃动的幅度更大一些,我那段时间走道的姿势都比平时夸张了不少。
悲剧的是这种发型只能在我的脑袋上保留不到一天的时间。具体来说,保留的时间长短取决于那天洗头的时间,如果一大早洗头,那就能保留一天;如果晚上洗头,那就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一觉醒来,我的头发就随心所欲地犯了自由主义的毛病,横七竖八地四散逃逸,再也弯不成那个漂亮的弧度了。
为此,我曾琢磨了不少法子。比如睡觉时把头发向里窝起来,用皮筋扎住,任凭两团头发硬硬地梗在脑后也认了。比如趴着睡觉,遗憾的是睡着后姿势就不受自己控制,常常半夜醒来,马上调整睡姿,再小心翼翼地摸摸后脑勺,担心发型被压坏了。
有时实在没招了,早上起来就赶紧把头发全部浸湿,趁湿扎起来,到了学校也就干了,于是就又有了两把弯弯的刷子。
但是,这种应急的办法冬天不行,起晚了也不行。
涨姿势的图片
理发店?小时候的农村有过吗?思来又想去,答案是没有。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是有的,那是给男人和男孩剃头的,跟女人和女孩无关。女孩们的头发都是自家妈动手收拾的。如果刘海儿盖住眼睛了,我妈就把我拉到后院,围上她的围裙,手操一把做衣服用的大剪刀,咔嚓咔嚓剪过去,用梳子梳梳,再掸掉碎头发,分分钟搞定。头发长着长着,发梢开了花,或者越来越细越来越黄,那就得剪掉重新蓄。那还是由自家妈操刀,左手抓住发梢,留出自家妈觉得合适的长度,右手的剪刀咔嚓咔嚓剪过去,同样麻利得不行。

进城上大学后,终于可以进理发店了,我尝试的第一种发型叫“招手停”。
所谓“招手停”,就是把额前的刘海儿高高地吹起来,用发胶定格在蓬松的那一刻,不知哪个有才的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招手停”。
去理发店,不管长发短发,只要留刘海儿,理发师就有勇气在不征求你意见的前提下,给你吹出一个高高的“招手停”,再拿起发胶,“滋滋滋”地对着高高的刘海儿喷上一气,毫不吝啬。走出理发店,你就拥有了一个当时最最时髦的发型。
刘海儿能对抗地心引力,逆着向上,全靠发胶固定。发胶很神奇,它可以随心所欲地给你的头发造型。头发喷上发胶,就算遇到大风,也会丝毫不乱,端的是造型神器。
可是,发胶也会让头发变得硬梆梆的,完全失去了柔软的特性,除非你洗头。当然,洗过头,“招手停”也就悄没声息地消失了,头发只能老老实实地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继续下垂。
谁能奢侈到动不动就去理发店吹个“招手停”呢?那既然好不容易吹上了,没人舍得让它昙花一现就洗掉,都想尽量多保持几天。到了第二天,起床后,头发怎么也得梳梳,只要你的梳子敢在高高的刘海儿上轻触几下,原本不显山不露水和头发融为一体的发胶就会露出它的另一幅面孔,变成白色的一小片一小片的絮状物,粘在头发上,揪都揪不下来,看起来像头皮屑。怎么办?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洗了呗。
这种发型,男女通吃。如今想来,很难明白那个时候大家怎么会喜欢把头发变得根根如钢丝一般硬朗,并且还以此为时髦。
…………
女人对头发的折腾从来没有停止过,烫弯了再拉直,留长了再剪短,还把调色盘搬上了脑袋。如今,掉发成了许多人的心头大患,为了留住绝情的头发,依然离不开各种折腾。
只要爱美之心不死,头发被折腾的命运就不会终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头发折腾史(2)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