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大半生中,搬过很多次家,而在搬家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也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记。
我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在南温泉仙女洞旁边的重庆第十中学。1957年我三岁时,母亲从十中调往黄桷垭的重庆第四女子中学担任教导副主任,于是,我家就从南温泉搬到了四女中。由于当时年幼,对这一次搬家几无印象,后来听母亲说,我是被滑竿沿着黄桷古道抬上山的。
南温泉仙女洞
当时的重庆四女中(现重庆二外)由袁家花园、孙家花园、童家花园、员工宿舍、灯泡厂五个部分组成,毗邻涂山湖畔,风景如画,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三个大花园解放前都是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别墅区,袁家花园是一个姓袁的大地主的庄园,孙家花园和童家花园都是大资本家的住宅区。童家花园主人的弟弟解放后还曾做过四川省的副省长。
这次搬家到四女中时,我才三岁,当时进了四女中的托儿所。然后又上了位于黄桷垭镇旁的黄桷垭小学。当时从四女中到黄桷垭小学约有1.5公里的路程,由一条比较简易的土公路连接,我上学就沿着这条公路步行到校。那时,公路两旁是青葱一片的麦田或稻田,田间又夹着小块小块的油菜、青菜地。紧挨着稻田的是美丽的涂山湖,微风吹来,湖水荡漾,好一派优美的湖光山色。
当时从四女中到黄桷垭的土公路上,汽车极少,偶尔才能看到一辆老式卡车驶过。在记忆中,那时经常有一辆马车往来于这条公路上,赶车的是一个嘴瘪瘪的中年大叔,他挺爱逗我们这些上学的小孩子,有时还边走边给我们讲故事,我们都叫他“瘪嘴大叔”。
在四中刚念完初二,我就去云南支边了。1982年,我从西南师范学院(现在的西南大学)毕业后,又分回到四中教书。那时,我住在妻子的家里,那里是位于黄桷垭正街(现在的老街)旁一条小巷里的一个独院,门牌是黄桷垭文峰段一号。这个独院是黄桷垭税务所的办公室兼宿舍,除办公室外,还住着三家人。因我的岳父母以前都曾是税务所的职工,所以我的家就安在了这里。但这个独院是一个海外华人的私人房产,改革开放后,按国家政策,这所独院要归还给房主,于是房管所就在黄桷垭正街给我们安排了一间位于二楼的两居室,由于是老房子,我的新家只有十多平米。1983年4月,我就有了第一次搬家。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的居住条件都很差,厨房是三家人共用,无洗澡间,更无卫生间,洗澡在木盆里洗,大小便用“尿罐”。每天早上,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提着“尿罐”沿着正街到二百多米外的公厕去“倒尿罐”。清早,正街上也经常响起收粪农民“倒尿罐”的叫声。在黄桷垭正街居住的六年里,我家还发生了一件非常惊险的事。
那是1988年的一个夏夜,当晚全黄桷垭都停电。妻子在床边的床头柜上点着蜡烛,在床上给儿子讲故事,我和一个邻居坐在楼下歇凉聊天。妻子和儿子入睡前忘记吹熄蜡烛,夜风吹倒蜡烛,引燃了蚊帐,风助火势,大火很快就燃烧起来。我在楼下看见窗户里闪着红光,叫声不好,与一个邻居飞奔上二楼,冲进房间,见蚊帐已被点燃,火舌正往木质的天花板上冲,妻子和儿子被包围在火里大哭。我迅速扯下蚊帐,阻断大火向天花板蔓延的道路,邻居们手提水桶向还在燃烧的床上一桶又一桶的泼水。几分钟后,火被扑灭,但妻子和儿子都被轻度烧伤。万幸的是,当晚我就在楼下,如果我外出,后果不堪设想,不但家人会罹难,黄桷垭正街的所有木质房屋都会“火烧连营”。
在黄桷垭正街住了大约六年后,我有了第二次搬家。这一次的新家,让我开始尝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1988年,四中开始为教职员工们修建第一幢新房,新房有四楼,但无电梯。在1989年的1月,我搬进了新家。虽然新居的面积不大,只有约50平米,但是,新居是带厕所厨房的两室一厅, 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厨房里做饭,在卫生间里解手和洗澡了!。那时住房制度还没改革,这套房子我本人无产权,属于单位分配的住房,如果离开四中,就必须将房子退还给学校。
1991年,妻子从黄桷垭供销社调到了南坪的区供销社,那时,国家已开始了住房制度改革,花钱可以买属于自己有产权的房子了。1992年,我们花钱从妻子单位购买了一套位于海棠溪的旧房,仍然是两室一厅,虽然依然没有电梯,但面积比四中分给我那套房子大些,大约有70平米。而让我比较高兴的是,海棠溪的这套房临近长江边,晚饭后,我可以和妻儿一起在江边散步,欣赏江对面渝中区的万家灯火。从1992年到2001年我搬离海棠溪为止,我亲眼见证了南滨路从开发到繁华的全过程。1992年我刚搬到海棠溪时,如今的南滨路还是沙滩乱石一片,我常在工作之余带着儿子到沙滩上玩耍,而因南滨路喜来登酒店的建设我于2001年拆迁搬离时,南滨路已初具规模。
1994年,我调到重庆日报社,四中分给我的那套房子,当然也就退还给了学校。在重庆日报工作七年后,我于2001年在报社集资建房中,购买了一套位于渝中区解放西路,建筑面积有120多平米的电梯房,这也是我的第四次搬家。这个新家距解放碑仅有20分钟的步行路程。
从1982年到2001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风生水起的年代,我的这四次搬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好,离主城也一次比一次近,我的这四次搬家,折射出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我尝到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