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徽州城和大通古镇

昨天我们离开庐山西湖返回九江住宿。10月20日,从九江出发去安徽歙县。老天一直下雨,时大时小,350多公里车程,走了大半天。午饭,在高速路上的一个服务区,吃光了车上能当饭的东西,继续赶路。疫情的原因,一路上我们在服务区不吃他们的饭菜。下午到了歙县,找到一家离古城最近的酒店住下。晩上,在一家餐厅吃了当地特产毛豆腐,由于发酵的作用,豆腐上面长了一层厚厚的毛,但是烹饪一下后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是不错的小吃!

 

此行要看徽州古城,也称歙县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涨姿势的图片

第二天上午,我们乘公交车到古城。进得大门,先去了徽园,徽园是在原徽州府衙一带修建的仿古旅游区。集牌坊、古民居、祠堂之“徽州三绝”,融砖雕、木雕、石雕之“徽州三雕”精髓。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 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九龙九凤壁,以及住宅楼房百余间。

 

走出徽园,位于古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有一座石牌坊一一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这是一处古迹,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的此坊。许国石坊,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没有第二。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进到内城,右边一大片建筑即为徽州府衙。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几经重修复建,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

 

徽州古城的府衙保持了明朝年间的格局,坐北朝南,轴线对称,中央主堂,两侧辅房。从照壁到知府廨,各院落之间距离、比例,好比缩小的故宫,所以古建专家说“府衙是缩小的故宫,故宫是放大的府衙”,是全国气势最雄伟的府衙建筑群。

 

府衙虽然是新修建的,却依稀可见当年之景。大堂威严,“廻避”“肃静”标牌醒目,各种兵器插立双侧,不知过去这里曾判过了多少案子?府衙内,每天还有升堂办案表演,人气颇高,值得一看。

 

往后走是官老爷休息处,门上对联写着“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是劝诫也是警示,不知现在的官吏有这觉悟否。。

再往后就是官老爷的后花园了,假山亭台,小桥楼阁,一幅江南园林图景,非常适合拍写真,如果穿一套汉服再拿把伞或者扇子的话,活脱脱就是古代徽州的才子佳人!

 

古城最繁华的中和街东侧有一条小巷叫斗山街,很不起眼。斗山街因依靠斗山得名,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斗山街长300多米,建于明清时期,街内的徽派建筑主要以许、汪、杨、王四大宅门为主要代表。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堂,世代徽商潘家大院。斗山街里没有店铺,没有餐馆,更没有小商贩的骚扰。古时候,这里是真正的“高尚住宅”区,环境优雅可见一斑。

 

古城城墙是一定要上去的,从这里俯视古城一览无余,大片建筑还是古徽州的原味。

登上古城墙极目眺望,展现在眼前的是远处的山峰,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繁茂黛绿的树木翠色欲滴,巍巍的古塔掩映在绿树丛中,古老的徽派建筑依势而建,飞檐斗角,马头墙鳞次栉比,在绿树丛中或隐或现……

 

在中国城池建造史上,瓮城的设置始于五代和北宋时期,而徽州瓮城建于明代。明朝相当重视城市防御,在府州、县都设有瓮城。瓮城一般都建在大门侧面,并且和大门不在一条直线上,徽州古城也采用此结构。

徽州瓮城上建有箭楼、门闸,用以把敌人引诱到瓮城里,可通过放下门闸把两个门封闭起来,敌人被圈瓮城里,箭楼上的弓箭手就可以放箭射杀敌人,因此有了瓮中捉鳖的成语。

 

走过瓮城就看见“东谯楼”,这是徽州古城墙的最内层城门了。“东谯门”上如今写着“阳和门”,门楼上现存一只醒目的铜钟。晨钟暮鼓,绵长悠荡,即便闭着眼睛冥想,也是满怀古意的况味。

古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绵绵秋雨正在金秋十月淅淅沥沥地下着,蒙蒙的,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游丝。古朴的城墙,配上这种阴雨连绵的天气,才是最佳搭配,愈发的古旧,愈发的充满古意。

徽州城墙高30余米,2米多宽,全长1500米左右。全部都是赭色沙岩砌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整齐的马路,单匹骏马可以任意驰骋。城墙的外侧砌有垛子,是瞭望军情用的。城墙脚下绿色匍匐攀爬的古藤,顺着城墙一直爬到墙顶,还不时地绽放数枝粉红色的喇叭花。那些绿叶铺在上面均匀别致,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像一堵绿色的屏障。攀援的古藤紧紧地贴在墙上,形成富有纹理的精致图案,是那样协调自然,恐怕艺术家也难以雕琢。掩映着城墙的绿叶古藤,还有那杆杆翠竹和肥大的芭蕉树,悠久的古城墙就像飘荡在绿海中的绸带。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的确是古徽州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中午,出得城来,找一中意的餐厅,要来一条臭鳜鱼美美地吃起来。终于尝到了徽菜的代表作!

 

"未到徽州别问州,深深古院几时谋。高悬一处沧桑匾,错落三重寂寞楼。"

再见,徽州古城!

 

午饭后,驱车向铜陵出发,中间拐个弯去看看大通古镇。

但凡被称为古城古镇的地方,都有说不完的历史。

 

街边有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主题展馆,就在这里了解一下大通古镇的历史吧。大通,古名澜溪,至今已有2550余年历史。位于安徽省铜陵市西南,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大通因水成邑,是“全球唯一的江心古镇”。唐代,朝廷在此设置“大通水驿”。大通建镇于北宋,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众多的历史名人在此留下足迹,朱元璋曾在大通水域羊山矶上题写塔名“不波亭”,“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在此创作诗作,蔡锷曾在此逗留……澜溪老街也叫共和街,不知道与辛亥革命是否有关。

 

初到古镇,便被钟楼所吸引,立于高处,身姿挺拔。钟楼不仅是目前大通镇的标志性建筑物,而且是中西宗教文化交流的见证,成为外国教会在铜陵地区留下的唯一西方宗教历史遗存,成为一大特色人文景观。

 

大通古镇,濒长江临青通河。其现存主要街区有澜溪老街和和悦老街。

步入澜溪老街口,红麻石铺就的街道很宽阔,街道两侧是上下两层的店铺,同样有着江南老街所具有的木板门、马头墙、青砖小瓦等。

如今的澜溪老街,旅游商业不算繁华,但它富有生活特色的商品,让我们很感兴趣。街边的店铺都是当地人在打理经营,各式的渔具,现磨的麻油,带着年代感的陶瓷瓦罐,满街晾晒的咸鸭咸鱼……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舟过大通镇》诗云:“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可见,自古大通江河鱼多蟹肥。如今,为保护长江渔业资源,从2020年起实行“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晾晒的那些鱼干应为内河所产。

 

天不早了,想吃点饭,发现老街的餐馆似乎不多。看了看食物多与干鱼腊肉有关,怕吃不惯,终没在古镇就餐。

 

想去江心洲上的和悦洲去看看。听一位操着浓重乡音的大娘,很惋惜地说:“和悦洲上的老街都被大水冲掉了,已看不到什么东西了。”真可惜!清末民初号称“小上海”的和悦洲是大通作为“安徽四大商埠”之一的重要载体,如今已成“历史街区遗址”。到过河的码头一打听:天晚了,渡船不开了。走马观花也不可能了。

 

天黑了,老街灯光不大亮。住下似乎没什么必要了。好在离铜陵很近,到铜陵去食宿应该更方便一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古色古香徽州城和大通古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