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梯田

我家乡王母村是桃江县三堂街镇最北部的一个村,紧邻汉寿县原三和乡,处于”龙阳盆地”边缘的丘陵地带。村后,长百余里的山脉一字形横亘着,像一条绿色的巨龙连绵起伏,镇守着这个村庄;又似一条绿色的绸带,飘拂在蓝天白云之中。
当你坐上三堂街至崔家桥的班车,在胡家坳下车,踏进王母村的土地时,就会陶醉在另一种景象之中。那就是3100多亩稻田,几乎全是依山坡自上而下的层层梯田。这是我们的袓先,凭着一锄一锹,流血流汗开垦出来的。尽管是些簑衣斗笠丘,或是干鱼子脑壳的天河水田,你仍然会被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所感动,而又赞叹不已!
涨姿势的图片

然而,在旧中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以及落后的耕作工具和低劣的稻种,难以体现这些梯田应有的价值,亩产量停留在300斤左右。要是遇上天干等自然灾害,甚至颗粒无收。人们在饥寒交迫中生活着。
1949年后,人民彻底翻身了,连这些存在了几千年的梯田也获得了新生。
在党的英明领导下,1954年的农业互助组,1955年的农业合作化,到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土地收归集体所有,把一家一户的单干生产,变成了集体化大生产,人们从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这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人们凭借着集体力量大的优势,改造山河,战天斗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队党支部率领群众,先后修筑了50多口山塘。尤其是1972年冬,公社党委集全公社人民的力量,组织3千劳力,修筑了雪岭坳小型水库,紧接着1973年春又加高了天子仑水库大坝,修起了赤塘片包括王母村在内的万余米渠道,致使6000余亩梯田水旱无忧,连年丰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土地的增产潜力是巨大的。但必须科学种田,改变传统的耕作制度和引进新的稻谷品种。于是,从互助组开始,试种双季稻,到人民公社时,稻田已全部实现双季化。稻种由1949年前后传统的万年红、红毛苏、万粒秈,到以后的农垦五八、温选青,而到1970年代后期起,逐步推广普及杂优良种,每亩稳产800斤,甚至超千斤。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人们学习先进的科学种田技术,逐步推广半机械化以至全机械化的生产农具。用木蒲滚、机蒲滚、耕田机、旋耕机代替了用牛犁耙。用旱土育秧、温室育秧、薄膜育秧,代替了露天育秧。用撒播、抛秧、插田机,代替了人工插秧。从扮桶、人力打稻机、动力打稻机到收割机脱粒。这样,省时间,省力气,速度快,工效高,质量好。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实行生产责任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科学种田的水平,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同样是这些梯田,却连年高产丰收,粮食自给有余,农民脱贫致富,喜气洋洋,又迎来了农业改革的又一个美好时代。
这些祖祖辈辈传留下来的古老梯田,已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成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充满诗情画意。
在风和日丽的春天,梯田油菜花金灿灿,蜂飞蝶舞,芳香四溢,沁人肺腑。微风吹拂,荡起一片金黄色的海洋,连四周山色,像挂起的五色彩霞,艳丽了整个天幕!
在炎炎的夏天,郁郁葱葱的禾苗,吸吮着清澈的泉水,扬花微笑,像一块块碧玉层层叠满山坡,更像那绿色的云梯斜挂空中。
在十月丰收的季节,丘丘金稻,迎风招展,收割机的轰鸣,奏响喜悦的乐曲;汽车的欢歌,将稻谷一车车运往晒场;农民的笑声,久久地回荡在旷野山村!
在风霜严寒的冬天,块块沃土,没有冬闲,耕田机的旋律,拨响美妙的音符。农夫正抓紧冬种油菜,用汗水浇出又一个丰年!琼楼别墅里,袅袅炊烟,散发着饭菜美酒的醇香!
2018年,这里是县的扶贫村。两年过去,面貌一新,送走了贫困,迎来了小康岁月。
2021年,这里又是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瞻望末来,将是一个风景如画,不是蓬莱胜似蓬莱的旅游区。
梯田,正是这些由祖宗辛勤开垦出来的梯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72年中,随同祖国前进的脚步,引发了一场又一场伟大的农村农业翻天覆地的改革。
我赞美梯田对家乡人民的无私贡献,更赞颂新中国72年以来的辉煌成就,高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亲爰的读者,当您读到这里时,一定会对王母村的梯田深有感触,甚至心驰神往吧,欢迎来王母村作客,一睹梯田的风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家乡的梯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