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叫冯磊的博导,他才25岁

冯磊,1995年出生,提前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弘深青年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先进智能研究中心客座科学家。
不要怀疑你的眼睛,你没看错,1995年出生的冯磊,已经是博导了。
冯磊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在弱监督学习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2021年,入选2021福布斯中国30Under 30榜(年龄在30岁以下,在业内崭露头角,或者展现出成为未来行业及社会翘楚的潜在力量。这项评选被称为30 Under 30)。
冯磊入职重庆大学时,年仅25岁,是计算机学院当时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正高/博导岗位。
冯磊的介绍里还有:
截至2021年,近三年已在ICML、NeurIPS、KDD、CVPR、AAAI、IJCAI等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与中科院一区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其研究成果在弱监督学习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入职重庆大学后,冯磊撰写的论文在第38届国际机器学习会议上发表,从而实现了该学院在如此高规格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的“零的突破”。
看了冯磊的履历,很多人感慨自己是“人间凑数者”。
作为语文教师,我关注的点有点偏:冯磊的论文写作水平让人佩服。
图片
在阅读日益碎片化图片化的今天,别说非必要的写作了,就是面临高考的学生,又有多少学生把读写真正当成人生一个必备的技能呢?
有人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一定要保持文字阅读习惯、长文章阅读习惯、长篇思想性内容阅读习惯。否则,哪怕你识字,但可能总有一天你会什么都看不进去,硬着头皮以为看进去了其实看不懂,勉强看懂了也无法思考。
这种感觉像不像看到模考卷子上的阅读题时的你呢?
短期看,如果不重视读写,会影响你的高考成绩;长期看,你未来的发展也会受限于此。
设想如果冯磊的读写(汉语和英语)水平有限,他怎么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自己有了研究成果,如果写不出、写不好论文,就得不到传播,那也就谈不到认同了,这和没有研究成果其实也没什么区别。
一个人想在专业领域取得成果,除了专业知识,也离不开读写能力。
诺奖诞生了一百多年,很多科学家借此站上了某个领域的顶峰;同样,也有不少科学家与诺奖失之交臂。
一家长期追踪研究诺奖的美国科研机构对能否获得诺奖给出了一个看上去有些反常识的答案:
对比诺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普通科学家之后发现,有影响力的权威科学家和普通科学家之间的差异,不是智商、学历、科研能力、思维能力,他们之间最根本的差异竟然是写作能力!
经过细致的统计数据对比之后,他们给出了一个确切数据:获诺奖的科学家,写作和表达能力比普通科学家的这项能力高出20倍!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终身教授严文蕃认为,这个数据可能还过于保守。在一次教育论坛上,严教授指出,这两个群体之间在写作、沟通、表达能力之间的差距,可能不止20倍,而是100倍!
差别之大,有没有让你感到心惊胆战?
涨姿势的图片
读写能力也像人体其他器官一样,用进废退。你若是不训练不刺激,你这方面的努力不但得不到发展,甚至也不能够维持现状。

对普通人来说,诺奖可望难及,但一个年轻人总得对未来的自己有所规划吧。若你对自己的未来还有些许要求,那你就必须重视对自己读写能力的培养。否则,在未来的每一天,你可能真的只能发出又是“人间凑数的一天”的感慨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有一个叫冯磊的博导,他才25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