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被讨厌的勇气》

01“原因论”与“目的论”

再怎么寻找“原因”,也无助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是找到改变的原动力,找到改变的目的,行动,朝着目的前进。

 

书中,青年问哲人,自己有位对社会有用的朋友,因为患上某种神经症,只要踏出房门,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他本人很希望踏出房门,还想像正常人一样找到一份工作,但因为这个病症,而无法改变。

 

哲人却说,按照阿德勒的“目的论”,这位朋友是因为有了“不出门找工作”这个目的,他根本不想到外面的世界去,所以才制造了这种不安情绪。并不是说他的假装,他所感觉到的不安或恐惧是真实的,有时他可能还会被剧烈的头痛所折磨或者被猛烈的腹痛所困扰。但是,这些症状也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如果依赖于原因论,就会去一味地解释现有状况出现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异于是在将现有的状况不断地合理化,使它成为常态。

涨姿势的图片

而阿德勒的目的论,才是真正能推动改变的。这位朋友如果给自己树立起一个新的目的,不再维持不出门这个目的,之后的改变,也才有了发生的可能。

 

书中有个金句,在很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联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个故事,一对双胞胎兄弟,从小的经历一样,母亲早逝,糟糕的父家,互相照应着长大之后,却一个重复父亲的老路,另一个却靠自己的努力成了当地著名的律师,记者问他们“你们是怎么长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呢?”他们的回答是同样的:“摊上这样一个爸爸,我能怎么办呢?”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身边也能看到即便是类似的环境、境遇,总会有不同的人生故事版本。知晓阿德勒的心理学之后,就能让人真的意识到,当我们都长大以后,要成长为一个对自己负全责的人,不要再把生活过得不如意的“锅”,甩给他人,甩给原生家庭,因为,真正在承担一切后果的人,还是你自己啊。

 

02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用存在的视角去接纳,不用他人做什么行为,而只要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对于家人而言,就已经是在安定人心。

 

与他人形成合作的共同体,不论是家庭还是企业,都如是。哪怕最开始不是这样的关系,也要从自己开始,打造这样的共同体。这是一种横向延伸的关系,哪怕那个人是你的上司领导,你也可以打造横向的关系,即便职级不同,你和他也同样生而为人。

 

横向的关系,意味着平等。平等,意味着风险共担。在这样的关系模式下,发生任何一件事之前,你都会考虑到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解决发生的问题。而不是“出了问题,责任也不在于我身上,他是领导,是他不同意我的方案的,我能怎么办?”

 

在这种关系模式之下,很多损失,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今天重读的这两个点,在最近的一些阅历加持之下,又有更新更深的感悟。就像我们常常会有的思维模式,如果一个人生了不得了的病,我们就会说,他只要还在呼吸,我们就心安了。

 

可是如果不止步于此,人们一定还想要贡献和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发挥价值才是人的天性。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做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呢?

 

就我自己来说,搞定自己、搞定工作、搞定家庭,我就是在发挥自己的价值了。与此同时,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更大化自己的价值。阅读到这里的你,是不是也是类似的情况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再读《被讨厌的勇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