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母系氏族社会

距今六七千年前,在汉中大地上,散布着一些氏族部落。这些部落,或多或少地遗留下了“细石器文化”(因其细小的文化而得名)。这些反映着母系氏族社会的概貌,在考古学上归属于仰韶文化。

 

涨姿势的图片

出土于西乡县何家湾

 

今西乡县城南的李家村考古遗址,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距今约六七千年以上,即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专家认为,“李家村文化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个较可靠的线索”,“是联系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纽带。”李家村文化,也被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标志。

 

母系氏族社会在汉水中上游区域如汉中境内有众多村落的分布。那时人们已能生产自己的粮食,氏族以部落的形式定居了下来。农业的耕作方式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利用磨制的石器工具在耕作。因常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很低,有时会颗粒无收。在这种为求生存的情况下,常引起氏族部落的迁移。所使用的农具、工具,以磨制为主的比较精制的石器居多。

 

在汉中境内,今西乡的李家村、何家湾、红岩坝,勉县的温泉、仓台、罗家营、定军、赤土岭,城固的莲花池、淡家嘴、江湾,洋县的姜家坎、土地岭、张家堡、窑沟、浮石寺等地,都有这一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

 

那时的农作物,主要是粟(小米)、稻(稻谷)、豆类,这些由野生的栽培而来;也种植蔬菜,如白菜、韭菜、葱等。李家村稻壳印痕的发现,佐证了在母系氏族时代,汉中的先民已种植起了水稻。只是,此时水稻的产量很低。先民们收获粮食后,把谷壳放在磨盘上,用石棒或石饼碾磨,脱去谷壳。

 

渔猎,也是重要的生产活动,当时已饲养起了猪和狗,牛、马、鸡也可能此时正在驯化。采摘野果是群体必不可少的劳动。手工业是制陶,陶器主要作为生活用具,以便于用来蒸煮食物,当时已出现了饮食器和储存东西的陶罐等。

 

制陶不仅是实用所需,也激发了对工艺美术品等美的追求。城固宝山出土的彩陶纹饰、陶器塑纹、禽爪迹状纹饰等,反映出了先民们对美的追求。

 

那时妇女在氏族的地位是最高的。龙岗寺遗址发掘出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为研究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地位、丧葬习俗、社会经济组织等提供了佐证。

 

母系氏族社会里,人们可剥去野麻纤维,用陶、石纺轮捻成细线,然后织布。兽皮也作为衣物。人们用骨针、骨锥等,缝制粗糙的服装。

 

那时的生产力很低,人们的生活很艰苦,生活资料很少。先民们只有过着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生活,才能维持全氏族成员的基本生存。人,普遍活的岁数年长的也就三四十岁,且有大量的儿童夭亡的现象。

 

汉中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铲、刮削器、石斧、石锄、石锛、石凿、磨盘、石棒、石球、石饼、石弹丸等,以磨制为主;骨器有骨铲、骨匕、骨镞、骨针等;陶器有碗、罐、钵、瓶、盆、鼎、瓮、簋等,分别为泥质黑陶、红陶、褐陶等。这些,成为汉中境内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态的见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汉中母系氏族社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