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学诗呢?

一个学生被诗歌鉴赏题虐得焦头烂额,他气愤地质问:学古人写的这些诗到底有什么用处呢?
是啊,这些诗很多学生连读懂都费劲,更谈不上高层次的欣赏了。如果不是高考要考,这些诗当不得吃当不得穿的,大概率会被很多人弃之如敝屣。
那么,除了高考,我们为什么要学诗呢?
涨姿势的图片
想起了《论语》中的一段话: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翻译一下:
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时代的诗,只能指《诗经》,但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个“诗”扩而大之了。孔子这段话能不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学诗呢?
当然可以,完全可以,还是相当高级的解释。

先说“诗可以兴”。
所谓“兴”,就是感发。比如你看到《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然会联想到你在生活中、影视中、文学作品中见到的那些美丽而有品行的女子;你看到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觉得自己的理想抱负将来一定会实现,生活有了意义,奋斗也有了干劲;你看到王昌龄《参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定会被将士杀敌卫国的英豪气概和刚强毅力所感染,也忍不住想披甲上阵卫国杀敌呢。
在叶嘉莹看来,“诗可以兴”有两方面的含义。对于诗人来说,诗是比兴,从物出发,生发情感;对于读者而言,借助诗人所创造和使用的语言,加上传统文化的贯通,以及每个读者自身的情感、经历,由此就会生发出丰富的联想以及情感体验。
所以,读诗可以培养一个人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也能感染你,激发你。
再看“可以观”。
观,就是看,就是观察。读诗可以观自然,观社会,观世间百态。
当你读到《论语》中孔子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的眼前会出现滚滚奔流日夜不息的流水;当你读到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你的脑海会浮现一片色彩艳丽、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这就是观自然。
当你读到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时,你会联想到唐是一个包容大气的时代,唐对女性是友好的,三月三日上巳节,女人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到长安水边游玩;当你读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你能意识到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即将到来,所以送别诗中的悲悲切切也能一扫而光。诗歌完全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读诗可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像“建安风骨”“魏晋风度”“正始之音”“盛唐气象”诸如此类,你都能在诗歌中感受到。
当你读到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你能体会到孤独;当你读到陆游《书愤》中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时,你能感受到一个年华老去却报国无门的诗人的愤懑;当你读到元稹《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时,就知道了相思之苦之痛……可以这么说,人生中的百般无奈百般感慨,都能从诗歌中看到。

第三看看“可以群”。

“群”就是交友。人是群居动物,没有谁能完全和社会隔离一个人过日子。有句俗语“秦桧还有三个朋友”,就是说,无论一个人坏成什么样子,他也不会是孤家寡人。可见,朋友是作为人的一个必需品。
生活中怎么也得有几个朋友吧。但我们交友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比如地域、时间、性别、地位、年龄,还有性格。一个内向的人,想交个普通朋友已经不那么容易了,知心朋友那就更难得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因为难得所以可贵,基本就算个偶然事件吧。鲁迅曾赠给瞿秋白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从中不难看出知己难求。
生活中的普通朋友得靠你自己努力去结交,但精神上的知己还可以通过读诗来寻找。读诗可以突破真实世界中交友的诸多限制,能让你穿越到古代,和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古人成为朋友,解决了你精神上的需求,还不用处理真实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你看到春天百花齐放的景象,感慨良多,多少诗句一下子涌上心头,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啦,“万紫千红总是春”啦,“无边光景一时新”啦……多少古人此刻都成了和你心有灵犀的朋友。
图片比如你得意时,李白可能就是你的朋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英姿勃发。

你失意时,李白还是你的朋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不但能安慰到你,还不会让你一蹶不振,反倒能使你重振雄风继续努力。
当你真的在生活中被碰到头破血流、丧失了继续斗争的勇气时,陶渊明不就给了你一条退路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世间所有失意之人最后的精神栖居地。
可以这么说,你人生中所有的情绪,你能遇到的所有喜怒哀乐,古人都在诗里写过了。当你读到跟你某个时刻的心绪无缝对接的诗句时,你就不会感到孤独惶恐彷徨无所适从了,就像有一个朋友在你身边安慰你:我也遇到过一模一样的事,别担心,很快就过去了。
谁不想多要几个这样的朋友呢?读诗,你就可以拥有许许多多个这样的朋友。
第四再看“可以怨”。
“怨”就是讽刺。
李白是杜甫的偶像,李白晚年落魄时,杜甫为他鸣不平:“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李白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可见诗歌是可以用来抱怨世间的不平、表达自己的不满的。
当你看到某种你无法忍受的事或人时,你完全可以用一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来表达内心的愤怒。孔子这句话虽然不是诗,但也具备同样的效果。
当有人感慨寒门再难出贵子时,当我们不满于阶层固化时,就可以用“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来安慰别人也抚慰一下自己。
孔子的“兴观群怨”基本能解决为什么读诗的问题吧。其实,为什么读书的道理也一样的。
图片最后说说“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可真是个怪人。他说读诗“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读诗的作用已经拔高到“侍奉君王”的地步了,最后居然落脚到“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这也太低端了吧。
我觉得这倒可以退一步来想。如果你没法通过读诗做到“兴观群怨”,更达不到“事父事君”的高度,那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呢,生活可以多一点点趣味,也不至于一无所获嘛。

据统计,《诗经》中共提到了138种植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这些我们熟悉的诗句,都是以植物打头的。而跟在后边出场的,则是一个个美丽、善良、勤劳的女子。你肯定知道“桃”是什么东西,但你知道“芣苡”就是车前子吗?你知道“蒹葭”就是小芦苇吗?
如今,大多数人的生存已经不是问题了,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比动物多了些心理需求,读诗就可以满足我们这部分心理需求。
这不就是读诗的理由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人为什么要学诗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