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行第八天:克里木和阿娜尔罕的故乡——吐鲁番

一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让我第一次知道新疆的吐鲁番盛产葡萄。
这是一首老歌,1979年就问世了,原唱是罗天婵。后来有很多人翻唱过,各有特色,常唱常新,从不过时。
一首经过时间考验的好歌必有其特殊之处。发掘了一个好的主题,还应有一定的深度、高度,比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就是把对祖国、对生活的爱和对情人的爱融合在一起,按今天熟悉的说法就叫家国情怀,立意高远又很接地气,不能不说构思新、情趣高、不落俗套。词好,曲也佳,贯穿着新疆民族歌舞中手鼓的典型节奏,特色鲜明。词曲相得益彰,成就了一首经典。
涨姿势的图片
今天参观的第一站是吐鲁番的坎儿井。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灌溉系统,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低打下井口,将地下水汇聚;然后,在井底修通暗渠,将地下水引到目的地后再引到地面,这样保证了地下水不会因炎热及狂风而被蒸发或污染;最后,涝坝将水蓄起以供人使用。
坎儿井始于西汉。吐鲁番坎儿井总长5000公里,被称为“地下长城”。其中暗渠的掏挖艰难无比。吐鲁番的土质为坚硬的钙质粘性土,加之作业面又非常狭小,要掏挖出一条25公里长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据说,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须要跪在冰水中挖土,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造福一方百姓的坎儿井,也是很多人用生命换来的。
吐鲁番高温干燥,蒸发量大,水在暗渠不易被蒸发,而且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污染,再加上经过暗渠流出的水,经过千层沙石自然过滤,最终形成天然矿泉水,富含众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当地居民数百年来一直饮用至今,在自然环境并不理想的吐鲁番,不少人能活到百岁以上,吐鲁番还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名,坎儿井功不可没。
图片早在中学阶段,就从地理书里学到过坎儿井,直到身临其境,才发自内心地赞叹这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个耳熟能详的句子从此再也不是学生时代从书中背下来应付考试的空洞之语了。
从供参观的暗渠钻出来,迎面就看到了一大片粗壮高大的青白杨。在新疆,这是我看到的最精神最茁壮的树木了。也许是因为气候的原因,新疆的树木都长得比较苗条,这里的青白杨一定是受惠于身边的坎儿井,才能长得如此繁茂吧。

游览坎儿井只需40分钟左右,然后我们驱车去葡萄沟进行维吾尔民族家访。
这自然是旅行社提前安排好的,也是一个政府行为。能被家访的维族家庭都是精挑细选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有一个能说汉语的人,也少不了一个能招待游客的葡萄架长廊。然后以这户人家为中心,和其他几户维族家庭组成互助组,向游客介绍维族文化,最终达到推销产品的作用。
路上,导游教了我们一句维语,其实只有半句,前半句“亚克西”我们早就会了,后半句“摸色子”算是新学的。问好时说“亚克西摸色子”时,同时配合一个右手放在胸口的动作,就OK了。
车子一停,一个维族男子就上来了。他三十多岁,戴着我们常见的维族小花帽,脖子上搭条毛巾,说话时时不时就扯起毛巾擦擦汗——这里实在太热了。
图片他热情洋溢地欢迎我们到来,完全不用预热,天生的自来熟特质。
他招呼我们下车去他家。他指挥着,按照维族习惯,巴依老爷(男性,在以前的维族故事里,巴依老爷都是地主)先下车,然后是巴郎(小男孩),女人只能走在最后。我原本以为男尊女卑是汉人才有的,没想到维族也如此。
大家当成一个游戏,嘻嘻哈哈地配合着照做了。
他紧走几步,提前站在自家门口,右手放在胸口上,对着每一个进门的人问候一句“亚克西莫塞子”。入乡随俗嘛,我们也赶紧按导游教的,把手放在胸口回一句“亚克西莫塞子”。后来我才搞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好吗?”准确的回答是“亚克西”。可导游似乎也不可能教错啊,最终还是没搞清楚。
他家院子完全符合我对吐鲁番人家的想象:一条长长的葡萄架长廊,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垂挂在上边;阳光透过葡萄架在地面撒下斑斑驳驳的影子;架子下搭起简陋的矮矮的底座,上边放一排矮桌。
他招呼大家脱鞋上去就坐。还是巴依老爷先上,坐在里边;女人后上,坐在外边,待会儿瓜果上来时要接过来送到巴依老爷面前,伺候巴依老爷们先吃。呵呵呵。团中有几对夫妻,大家都拿他们打趣。
图片水果是西瓜和葡萄。新疆的西瓜随便买,真的都很甜;葡萄品种叫无核白,小小的,没籽儿,特别甜。我们一边吃一边听他说话。
他的汉语讲得很好,源于他以前给一个汉人老板干活,汉语就是那个时候学的。
他说新疆有十八怪,其中有一怪是“男人爱把绿帽戴”,我们都笑了。他也笑了:我知道你们笑什么,我们维族跟你们不一样,新疆是个水资源缺乏的地方,绿色就很珍贵,只有富人才买得起栽有树的地来建房,就戴上绿色的帽子来炫耀一番。希望你们再来新疆的时候,能看到我头上的帽子越来越绿,那就说明我越来越富了。
中间,他喊来他的妹妹给大家跳舞。一个维族姑娘提着录音机从家里出来,跟着录音机播放的民族音乐跳起了新疆舞。
这次家访的重头戏其实是后边的推销葡萄干,前边的都是铺垫。
难怪他会被选出来,太会说话了。我一路上都很坚定,绝不买任何东西,可是在他的忽悠下,不对,是讲解之下,我觉得自己长了知识,从此学会了辨别葡萄干的绝技,再也不会上当受骗了;还加深了我对“便宜没好货”的认知,世上哪有价廉物美这样的美事?毕竟葡萄晒成葡萄干的比例在那放着呢。最后,在他便宜了又便宜、优惠了再优惠之下,也是在我努力地再三克制之下,我还是拎着沉甸甸一大包葡萄干离开了他的小院,一路上都在担心行李会不会超重。
图片这个互助组,就是几户人家把葡萄干放在一起,由接待的这家出面推销,各户按某种方法分成。政府这么组织,是为了大家共同获益吧。整个交易过程中,他不能接触钱,由另外的人负责。而且,院子里有两个摄像头,有专人负责检查的,表现不合格的会被取消家访的资格。
交易结束,他请我们中的一个对着顶上的摄像头清点了现金,查看了微信上电子货币的金额。
可见政府在这件事上组织得还是相当严密的。
他真是会说话。大家买了葡萄干,有人就开始吃自己买的葡萄干了。他马上说:在这里吃我的,回家再吃你们买的,到我家院子了,怎么还能让大家吃自己买的葡萄干呢?尽管吃,能吃多少吃多少,管够。
图片他还真是一个推销高手。现金是两千七百块,他说他喜欢整数,晚上也好分钱,有哪位好心再买点给凑个整?而且他又把价格给降了些。有人忍不住又买了,金额超过了三千。他又开始让大家凑个整,这次就不是凑三千,而是凑四千了。
到这个时候,我觉得他多少有点油嘴滑舌了。有时候,人还是要适可而止的。
后来,我在乌鲁木齐的大巴扎看到几乎(说几乎,是因为我发现我以为学到的鉴别葡萄干方法其实是没用的,我一双拙眼根本看不出任何区别)一模一样的葡萄干,但价格连他优惠了又优惠的一半都不到。
我们上车离开时,他也上车对我们表示了感谢,礼数是周全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新疆行第八天:克里木和阿娜尔罕的故乡——吐鲁番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