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跟语文老师八字不合?

总有个别学生显得跟语文老师八字不合。
如果这种事发生在小学生身上,那还是非常可爱的。
比如你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因为其它鸟儿还在窝里睡觉,那些勤劳的鸟儿早早起来,很快就抓到虫子吃了。你说这句话是告诉学生要勤劳努力,不要偷懒,一分辛勤便多一分收获,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价值观杠杠的。
什么?中国人就爱上纲上线,就爱这么忽悠小孩子。那你看清楚了,这句话可是从“The early bird catchesthe worm ”衍变而来的,英国早在1605 就有记录,据说是一句来源于17世纪约翰·雷(John Ray)的英国谚语。
童话啊寓言故事啊不都有个寓意吗?我们从小都知道的。
可有一个孩子问你了:那早起的虫子不就被鸟吃了吗?
不管你怎么想,这句出自一个小学生之口的话,还是会让你打心眼里赞叹的:这孩子的脑子太灵光啦。
但是,如果一个学生已经上到高中了,还是这么学语文,能气得语文老师吐血(其实并不,相反快乐得很)。
涨姿势的图片
下边就开始送快乐了。
北宋晏几道有一首很美的词,叫《思远人》: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被选入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中,其中一道题问的是:“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按说这道题一点也不难:“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可是,在训练学生做这道题时,理科班有一个学生压根看不明白,自然做不出来,讲题时他站起来质疑,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大意是这样的:
泪水的成分和一般的水是一样的吗?应该有区别。需要先分析泪水和墨的成分,然后看泪水和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生成什么新的物质,再判断能不能研墨写字。泪水滴到纸上,至多洇开来,湿了一块儿,哪至于让红笺完全无色了呢?没有道理嘛。
以理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就是这么石破天惊。
图片
有一次模考的作文材料大意是:电脑有了漏洞要扫描修复,我们的内心是否也需要扫描呢?
这个材料审题没什么难度,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的内心自然也需要扫描修复,围绕这个点写就不会跑题。
班里有个理科成绩很出色的学生,写的是《人心难测》。我一看题目就说跑题了吧?怎么会想到写人心险恶、难以揣测呢?
她听了倒吃了一惊:没有啊,我写的人心难测,指的是人心不能测量的意思。人心怎么能测量呢?又怎么测量呢?当然也不能扫描,那会造成伤害的吧。
轮到我无语了,原来她理解的扫描大概就是真正照个X光吧。

我在教学中时不时就会遇到几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学生,感觉我们完全不在同一个宇宙中,虽然运用的是同一套语言体系,却完全没有办法交流。
图片所有单位大概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检查吧,假定其中一个指标是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学文科的人看到这一条指标,在整理迎检资料时,自然而然会在橱窗里张贴各类先进的照片,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准备展板,放在单位醒目位置,上边张贴着他们的先进事迹,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大概也就这样吧。
可我就见过另类的解读:在单位门口悬挂一条横幅,上边用金黄色的大字直截了当地印着“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
我好奇地一打听,果然,负责这项工作的是个理工科出身的领导。

最后看一个极端的例子。
一学生偏科厉害,奥数全国能拿金牌,但语文有时候会不及格。
他有一个关于阅读理解的笑话是这样的:
《钢铁是怎么练成的》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要求写读后感。
他写的是:我要向这个人学习,虚度年华也不悔恨,碌碌无为了也不羞耻,心理素质强大,接受自我。
老师:这这这……不是这个意思,是你虚度年华了你就会悔恨,所以你就不要虚度年华。
他:这里有一个虚设前提,就是我虚度年华了必然会悔恨——但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呀。

这真是一个逻辑强大的学生,但这是别人家的学生,虽然他也不是个学语文的料。
你看,你不但语文没学好,就是理科也学得不够好,不然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让语文老师拍案叫绝的例子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你是不是跟语文老师八字不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