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跟计算机有关的事儿

一同事参加一个信息化教学比赛活动,选择了一个课题:走近鲁迅。
对我来说,信息化是个不太容易界定的概念。我不喜欢把语文课整得声光电影大放光芒,就连切换个PPT响起来也能吓人一跳,而把真正的主角——语言挤压得无处藏身,看起来倒也热热闹闹,但意义到底如何呢?还真得打一个问号。
但单纯用个PPT,即使里边加上声音和视频,那也不能称为真正的信息化教学吧。
我用我落伍的不太灵光的脑袋想了想,觉得可以在课堂开始设计一个调查问卷,了解一下学生对鲁迅到底知道多少,算是摸底,最好能立刻直观地呈现出调查结果。下课前再来一个直接展示结果的问卷调查,若能看到数据的明显变化,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有没有增加,这节课的效果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吧。若中间再设计了环节,让学生分组直接上网查找资料,筛选整理后全班交流,是不是就更像信息化教学了?
涨姿势的图片
这个想法怎么实现呢?不知道。
周六听了专家的讲座,发现很简单,每个人扫二维码答题,屏幕上就直接显示出统计结果,真有豁然开朗之感。
但是,即使技术问题解决了,要真正实现这个环节,还是困难重重。
要录课,那就必须在录播室上,这得每个学生一个手机才行。问题又来了,学生能带手机进校园吗?
2021年2月1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从原则上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
法国早在2018年就通过了《教育法》,颁布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禁止在学校使用智能手机的法令,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带手机甚至可以上升到违法层面。这一条很厉害,毕竟偷偷带个手机竟然能上升到违法的层面也太可怕了。
不止法国对手机的管控严格,英国、比利时、希腊等国家也都或轻或重地限制了学生甚至是教师携带智能手机,这可远比我国的“通知”严重多了。
我们教育部把话说得很活,“原则上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呵呵。
不过,手机对学习的影响真的很大,学校、班主任、老师用尽九牛二虎之力还屡禁不止,为了一节课,语文老师能逆着这个潮流而动吗?不能吧,也不敢吧。
那就只好变通了,可以把问卷提前发下去让学生手填,然后收上来汇总,这就非常耗时费事了。下课再发另一张问卷,耗时费事就不说了,反馈就只能推后了,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天下可能还真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学生自主学习是趋势,那就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
学生做的PPT会存在很多问题。他们对教室多媒体呈现出来的效果毫无经验可言,做出来的PPT密密麻麻,在教室前边都看不清楚,更别指望那些视力不佳还坐在后边的学生看清楚了。他们对字体、字号、颜色也统统无感,格式也极不规范。
原本以为在计算机方面,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做老师的老师,尤其是像我这种老年教师的老师了,其实好像也不尽然。
比如让学生把PPT的字调成醒目些的黑体,好几个学生都以为要把字的颜色变成黑色,根本不知道黑体字是一种字体。至于首行缩进,也只能手动打空格,不知道可以在段落的缩进里设置。
原来年轻人也不是天然地就跟计算机亲近的。

周六的培训还有一个收获:做PPT不用宋体字。
听到专家这么说,我吃了一惊,我平时用的多是宋体字,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啊,教学效果并没有打折扣啊。
听到原因,释然了,心也不那么虚了。
PPT中不使用宋体并不是因为它“难看”,恰恰相反,宋体这一类存在笔锋的“衬线字体”,很有装饰感、设计感,能帮助PPT提升颜值。
但它们的弱点也是明显的——横走向的笔划非常纤细,在分辨率不高的情况下常常无法看清。毕竟PPT是给别人看的,必须考虑到使用这些字体在屏幕上会是什么效果。
如果投影仪质量不佳、灯泡老化、幕布不清洁…… PPT的播放效果就不好。可见,PPT并非绝对不能用“宋体”,但最好在标题这些字号较大的位置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宋体美观的优点,避开笔划纤细不易看清的缺点。千万记住,别在正文小字部分使用,那样看起来太吃力了。
结论就是,专家说的未免危言耸听了,哪有那么绝对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那些跟计算机有关的事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