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到底有什么用呢?

这两天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迅速发酵,今天各种官媒出手,真相总算浮出水面。
但成华教育局在5月11日发的通报让我大跌眼镜。
涨姿势的图片
通报第一段最后是这么写的:
我们感到无比痛心和惋惜,对失去孩子的父母及亲属表示深切哀悼和慰问。
“哀悼”是什么意思?是悲痛地悼念,也指为一个人的逝世而举行的纪念仪式。
那你能用到活人身上吗?对死者才能表示哀悼,你对孩子的父母和亲属表示慰问就可以了。
如此严重的事件,我就不说通报的内容了,就单说通报的措辞,因为一个年轻生命的离去,也因为舆论,相信公开之前会异常慎重,会层层把关,会有很多人逐字逐句地反复斟酌推敲,才能确定下来,才能公之于众。即便这样,还是出现了这么明显的错误,那么多双盯着的眼睛,硬是没有一双发现问题。
而且,这个错误还出自教育部门,这真是太不应该了。

每届学生中总有人会问:除了考试,学语文有啥用啊?我认的字也够读够写够用了,我又不想当作家,诗歌散文还有文言文,我真的不知道它们有啥用。
我回答过很多次这种问题,这两天又发现了一个新角度:一个通报里边一个普普通通的词,如果用错了,也是一个相当大的事情。通报不是文学作品,它就是一种应用文体,相关人员中有些人从事的工作应该跟文字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却会是一段文字的审查者。
所以,你敢说语文不重要吗?

每届也总有学生会问相似的问题:学这个有啥用呢?
比如,最近我们在学《先秦诸子选读》,就有学生问了这个问题。
最功利的回答当然可以张口就来:高考要考啊,除了可以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都可以用到高考中的。
可是,这绝对不是我最认可的回答。

如今这个时代,多数人做事的目的性都很强,甚至希望做每一样事情都要能够立马看到回报,否则就会失去耐心。但是,人生看似有用的事情,未必真正的有意义和价值;一些看似无用的事情,反而是人生应该追求的。
学到后边的道家,能接触一点庄子的学说,比如无用即大用。到那个时候,也许学生能对“无用”“有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不一样的认识吧。

读书也是一样,多读有益,别总是先问一个读这本书有什么用,然后就把大量的书排除在阅读之外了。
也许,广博才是深刻的前提,局促往往意味着浅薄。
陈寅恪,被称为学者中的学者,专家中的专家,他在完全没有学位和论文的情况下就被清华破格聘为导师,可见学界对他学识的肯定。
那陈寅恪的学识来自哪里呢?似乎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惊人的广博。
陈寅恪游历过欧美,先后学习过梵文、藏文、巴利文、满文、蒙文、回鹘文,还有拉丁文和希腊文等等,至于英法德日等语言更不在话下。一个人掌握古今十几门语言,就可以在各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中漫游。正是这种广博,才使他有可能发现跨民族跨文化的规律吧。
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也说过:要想做到“专精”,必须先有相当的“博通”。
可见读书也先得有一定的阅读量,过于囿于有用无用,会让自己成为“井底之蛙”,视野越来越狭窄,局限于某一个框框里挣脱不出,差不多等于作茧自缚了。

回到题目中的问题:学语文到底有什么用呢?
即使从最最功利的角度来说,语文也是一门非常非常基础、在生活中很有实用价值的学科。
成都49中学生坠楼事件的通报,一个小小的例子,也足以说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真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提升的,你必须看很多看似跟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所谓的无用的书,你应该跳出事事都想问一个有啥用的误区,踏踏实实地读书、积累、思考、写作。
当你不再过多关注有用无用的时候,可能,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反倒能体现出它们真正的作用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学语文到底有什么用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