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一些思考,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张口即来的求助了。

求助这件事,几乎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上演。总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

那么到底该如何寻求他人的帮助呢?《教父》里面的经典台词可以派上用场。“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正巧最近也遇到了两个体验完全不同的“被求助”经历,把它们梳理出来,供参考。

小A和小B,都是之前通过训练营认识的小伙伴。

小A申请加我好友之后,特意跟我说明,她知道我每天非常忙,所以尽量不会打扰我,加好友只是防止失去联系,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深入交流。并且跟我分享她阅读我的文章之后的一些感想,进而提出她自己的小小困惑。通过这些话语,我能够明确知晓她确实有看过我写的文章,并且针对她的具体困惑,我也能根据我的践行经验,给出一些行动建议供她参考。她也会就我提供的建议再次给出反馈。这又再次增强了我们之间的互动回路。

小B属于自来熟,她例行发送问候语,开场白常常是“我遇到了一些问题,能帮我一下吗?”其实这样的求助方式,让我挺为难,严格意义上,我们几乎算是陌生人,我根据如此有限的信息,给出的“帮助”,真的确定有效吗?坦白说,我给不了具体的建议。而且针对职业困惑,是否跳槽,是否创业这种,常规的流程,应该是评估自己的现状,综合多方面的考量之后,从优劣势中权衡,听自己的,自己到底更看重什么,然后才能做决定。

除此之外,小B还有个很鲜明的特点,她周末节假日时不时发问候。也许这是她平常和微信好友互动的方式。即便你没空回应她,她也不觉得尴尬,下次还继续发,恍如初见。我觉得其实这种心理素质,是她很突出的优点,因为她的课题分离做得很好。不管你如何反应,我需要做出我的动作。因为后续我还要继续问你问题,需要你帮助我答疑解惑。

小A和小B,在有限的几次交流过程中,就让我感受到了截然不同。我其实不会拒绝和小A有更多的一些互动,如果她有找我讨论的话,我会自然地愿意抽出时间。小A更在意维护人际边界,担心打扰他人,反而是那个除非必要,否则不会交谈讨论的那个。

小B则是虽然很可能会被拒绝,但因为求助的次数足够多,范围足够广,所以总能收获到反馈的那一个,但这种状况不可持续。尤其,这样的求助对我这类课题分离做得不够好的人来说有点困扰。不回答吧,感觉有点尴尬,回答吧,又觉得需要额外花去很多时间。所以,我也出于友好地提醒小B,能够通过搜索来解决的问题,尽量不发问,这样能节约双方的时间。

讲到这里,如何寻求帮助?首先,在心理上,不要莫名其妙地觉得,他/她必须帮你,不,根本就没有这个“必须”,帮你,只是一个可选项,如果恰好闲着又恰好想帮人,那你也就恰好求助成功了。其次,先自助,至少自己要从多个可能的途径找到问题可能的解法。最后,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想一想,她/他到底为什么非要抽出时间帮你呢?帮助你,她/他能从这件事当中,获得什么?

多做一些思考,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张口即来的求助了。
多做一些思考,也就会对肯帮助我们的人心怀无尽的感恩。

涨姿势的图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多做一些思考,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张口即来的求助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