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

一退休老师去世了,88岁,算是高寿了。
我翻开档案给他写悼词。
可是,一个人的档案里能留下多少东西呢?除了没有感情的生平,我只能干巴巴地写上些老话、套话,凑成一篇了事。写的时候自己都无动于衷,更不可能打动别人了。
这,好像不该是对一个死者应有的态度。
但是,虽然我早已经是单位里的老职工了,可我工作不到两年,他就退休了。我对他可以说一无所知。我实在是无能为力啊。而那些了解他的人,要么走在了他的前边;要么也老得呆在家里,跟这一切都没了关系。
人,必须得走这一道程序吗?一个普通人,有必要非得要一个悼词吗?必须以这种方式为自己的一生画上最终的句号吗?尤其是那些尽是套话的悼词,即使是家人,也不会对它有任何感觉的吧?
我经常怀疑这件事的必要性。
涨姿势的图片
死亡,如果降临在老者身上,那算是它最最慈祥的表现了。可它常常露出自己狰狞的面目,夺走那些还年轻的生命。比如,才二十多岁、人生还几乎没有开始的年青人。
前不久,一同学的突然离世,让我一下子感觉到死亡已经面目狰狞地降临到了同龄人身边。其实,死亡面前无老少,理智上知道这个感觉毫无道理,情感上还是很固执。更早些,高中时一同学因病去世,大学时一同学暑假回家游泳溺亡,那些年青的生命离去时,带给当时的我内心的惶恐至今还记忆犹新。
亲戚家的儿子四十来岁,正是能干的时候,更是家里的顶梁柱,早上起床还忙碌了一阵,心跳突停,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一句话都没有留下,留下的是年老的双亲和妻儿。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谁身上,谁能接受呢?
更悲剧的是,他过完五期的第二天,他的老父亲早上上了个厕所回家,还对老太太说了一句“今天外面很冷,要多穿点”,刚说完竟也突然离开了人世。一个家庭,在35天时间内,发生了两起猝死,你在感慨生命无常、生命脆弱的同时,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对抗命运的招数了。
人自我化解、自我安慰的能力可能是其他物种难以企及的,我们只好安慰自己他们没受罪,是毫无痛苦离开的,这也算是不幸中幸运的一点吧,总比饱受疾病折磨后撒手人寰强点吧。
除此,又能如何呢?

如果死亡只存在于屏幕上、书本中,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如果不行,那么在死亡降临时,能给生者一个心理准备的时间——这个时间不能太长,我担心人性可能经不起那么漫长又残酷的考验——那也是不坏的世界啊。可死亡的性子越来越急,他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降人间,让你先是措手不及,接着目瞪口呆。
看似属于每个人的生命,其实又不能完全由本人做主。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不管和死者关系多近,是亲戚,还是朋友、同学,都能很快从开始的悲痛中走出来,以前怎么过日子,现在还怎么过日子。只有亲人,必须经历漫长的一段痛苦,才能在时间的流逝中艰难地爬上岸来。
这也没有什么不公平,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角色,既是别人的亲戚,也是别人的朋友同学,还是家人的亲人。
如此而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