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穷人的朋友,是最廉价的爱好

十个手指还不一般长呢,一个班的学生,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
就拿背诵来说,一首短些的诗词,讲解结束,有同学就能流利地背下来了。甚至,有个别同学,不短的作品,静静看三两分钟,也能背下来。但对有些同学来说,背诵就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了。
作为老师,安排教学进度,要照顾的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接受能力。可是这样以来,又觉得对那些记忆力超群可又不那么自觉的学生不够友好。怎么才能不浪费他们的天赋呢?
最近正在学古代散文,一批好文章扎堆出现,比如《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项脊轩志》这些文质兼美的散文,我还给学生补充了《祭妹文》和《与妻书》。我就冒出个想法:对学有余力的同学,为什么不额外要求他们挑选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呢?
这么想,我就这么做了。结果马上有同学发问:书上没要求啊,为什么要背呢?
当时没时间认真回答,课后想了想,还是回答一下。
涨姿势的图片
在很多同学的思维里,高考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一步雷池都不愿越。他们不知道,高考和教材的关系从来都是若即若离的,教材里边的内容不可能直接出现在试卷里。考试命题有它自己的规律,这个规律也是可以研究的,但是如果我们把高中三年全部花在应考上这就太不合算了,太浪费生命了。
作为语文老师,既要管学生高中三年,也希望能影响学生以后的10年、20年,甚至30年。管三年,算是现实主义吧,要守住语文课堂,完成三年应该完成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能在高考中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希望能影响学生以后的几十年,就称得上是理想主义了。哪个老师不愿意通过老师的创造性劳动,让学生在考试之外还能收获到一些其他东西呢?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文学可能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健康又廉价。假设你要打高尔夫,那就要花不少钱,而文学是穷人的朋友。就算你的爱好不用花多少钱,比如打个乒乓球羽毛球之类,可也得有个对手的,总归是会受到某种或大或小的限制。这样一比,还是文学没有门槛。在物价飞涨的现在,书便宜得不像话。如果这点钱你也不愿意花,那也行,办个借书证,就可以看不花钱的书啦,还别说网上有海量的资源供你自由阅读呢。再说了,即使你以后很富有,也不影响你交一个这样的穷朋友嘛。
像《祭十二郎文》这类文章,里边能学到的东西太多了。如果只想奔着高考去,额外背下来几段也不会让你失望的:文言字词积累,语感培养,作文选材,真情实感……哪一样不是高考考察的知识点呢?
除了考试,如果还想有更多的收获,它们也能贡献出不少:如何看待生老病死?如何珍惜现有的一切?文字中那种既有烟火气又极富美感的句子,又能带给你多少超越功利的享受?
其实这些收获,归根结底,还是和考试有关联的。
而背诵,是一种获得以上收获比较方便快捷的途径。而且,这种背诵也不是强制的,也不算增加了你的负担,就是在你的正常学习时间里,为了不让你“饿着”,想让你吃饱的一种变通要求而已。同学们,如果你有这种天赋,为什么不趁着年轻时多读点多背点呢?老师只是希望你不要浪费了你的天赋而已。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一班那几个同学已经不满足对对子了,他们开始写诗了,写的还是绝句。
起初,他们拿给我看的是五言或七言的四句。这种尝试我自然是鼓励的。他们问我绝句是不是这个样子,我想了想,告诉他们内容更重要,不用太在乎形式。他们追问,我就小心翼翼说了一条:二四句末尾的那个字应该押韵的。
接着,他们拿来的就押上韵了。作为游戏,我觉得这种玩法还挺高级的。但如果为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我觉得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可他们玩得开心,玩得想上等级,非问还有什么格律上的要求。
我又小心翼翼说了一点:一般是要押平声韵的。以前咱们讲过杜甫的《望岳》,它就不是律诗。
他们回看自己的诗,仄声韵占了一大半。
估计他们又去折腾怎么能押上平声韵了。
希望他们还能回忆起来初中学过的《香菱学诗》。林黛玉可是个好老师,她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写诗的要领。
所以,如果你们感兴趣,希望你们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诗意上,格律什么的,不要太在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文学是穷人的朋友,是最廉价的爱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