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在我们小的时候,是很期待过年的,父母会竭尽所能,很“大方”地置办一些平日里很难吃到的糖果或白面馍,当然有时也会见到一些肉丁臊子,混杂在红红的酸辣“汤汤面”中(现在这种面食已经成了代表一方特色的美食品牌叫西岐臊子面,也有人叫涎水面、一口香等),六十年代的人是很容易满足的,人们都活在一种物质匮乏,但精神丰富的时代中,每家不攀比,没有嫉妒恨,稍有一点物质分享,感觉到很幸福、很满足。等到除夕之夜,母亲会依次序给每个小孩穿上一年唯一一次的新衣服,兄弟姊妹们会欢呼雀跃。带着骄傲自豪,幸福地站在村子的街道上,不会为寒风而发颤,更不会为衣服的长宽大小而羞涩,有时候,还能在刚刚滋啃了肉骨头后,双手抓起地上的白雪球舔地津津有味。运气好的话,遇到亲近的大人还能得到一分或五分的压岁钱。我们小的时候,村里的孩子比较多,也只有在过年期间,大人们不会强迫我们去干活,大家聚到一起,做一些“斗鸡”(就是两人单腿独立,用另一只弯曲的膝盖攻击对方)、玩沙包、踢毽子或滚铁环的游戏,也常常会很兴奋地把整串的鞭炮拆成一个一个,与同伴们竞相燃放,期待着那浓浓的年味到来,这种轻松愉悦的场面是多少年后经常追忆的话题。

涨姿势的图片 第1张

随着长大后在外地工作,每天的生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物质条件的繁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对过年的憧憬却越来越谈了,但对家乡故土的那种怀恋却越来越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也愈加越来越浓,一直坚持着,每年春节期间回家与父母团聚过年,感到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生活程序。往年那种一大家人相聚在一起,有父母的操持,兄弟妯娌的操办,一个喜气洋洋的年终大聚会很有情调,也洋溢着欢乐和对昔日往事的评说,年味就在这大家的嬉笑中慢慢地延续……,大多时间,我自己都在坐享其成,只是气氛活跃的一份子。今年的春节,受到疫情的影响,政府提倡“就地过年”,想象着父母年事已高,虽有老家的哥哥、姐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因为少了回家的举动,似乎就少了一种过年的期望,少了一种站在故土上开心一笑的年味。

关中人有着很浓的过年情节,因为关中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辉煌沧桑的周秦文化在此沉积了千余年,使它有着非常明显的文化符码,相传“凤鸣岐山”的故事就发生在我家的旁边(凤凰,吉祥鸟,雄曰凤,雌曰凰,天下有德则显,周文王仁德,传他在岐山时,曾有凤凰在此地鸣叫)。周公“制礼作乐”时就把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推广到了中华大地。

春节不但是一个春夏秋冬的完整结束,也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在此节气置换中,人们得到休养,得以亲情的互动加深,也为来年自己心中的那种美好期望播下发芽的种子。关中人过年,一般从腊月份就开始计划了,世间万物,天地为大,腊月二十三是关中每家人的“祭灶”日,民以食为天,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由灶王爷主管的,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供奉馒头、水果等,然后焚香、燃烛、恭拜。每年的这时节,都是在母亲的指导下,由家里的男人来完成这项工作,寓意着一家人一年来的吃喝好坏是由当家的男人来向上天汇报决定。也许,这就是关中重男轻女的一种表现,不过,在关中,男主外,女主内,是不变的铁律,一直都这样传承,过去,那种女人不能上桌子的陋习,早已经被新风尚所代替。

涨姿势的图片 第2张

过了小年,送走了驻守在人间保护百姓的诸神,去向玉帝汇报所辖地方或人家过去一年的一切,再祈祷下一年的风调雨顺。每家这时候就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我们称为“扫舍”,好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小时候,我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爬到高高的房顶去淘烟囱,因为我们烧的都是柴火,烟囱经常会被烟灰堵死,就需要间断性地有人用长干或重物把它透通。扫舍完毕,就是全年一度的大清洗了,关中缺水,不像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我们洗东西、洗衣服需要到几里外的河边或者能够抽水的地方。现在回想起来,关中的女人都非常勤劳能干,她们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饭,再拉上一架车的衣物,蹲在冰冷的河流边,靠人力搓洗,把每一件衣物清洗干净。

在关中,几乎每家都是大家庭,兄弟姊妹多人,家自然就大了,人也就多了,到了腊月二十七八,为了解决一个正月的吃饭问题,每家就开始蒸馒头,一般要做两到三天。因为关中人是以面食为主的,正月里吃的、回礼所需的馒头数量较大,而且是要一次准备好。记得小时候每次蒸馒头时,母亲就非常惆怅和严厉,因为每笼里总要出一些坚硬发青的馒头,本来这是发酵粉使用不均匀造成,母亲却责怪是孩子们不听话,冲闯了神灵,才有了青白混杂的馒头,现在好了,大部分人家都已经不自己蒸馒头了,每个集镇都有专业的馒头批发商户,到集市上直接购买就好了,也算解放了关中女人过年前的一项重体力工作。
我在秦岭的南麓生活久了,就有了川俗羌习楚韵的习性,但骨子里的秦风依旧。那种憨厚淳朴倔强的关中特质,在回家的几天里就有了反哺,这也就是环境造人的因素吧。

每年都要进城采购年货,和平日里汉中的蔬菜类价格相比,感觉都高的离奇,而且多数蔬菜都是外乡运来,我实在不明白,关中坐拥华夏最好的良田袄土 ,人们却不屑于培育每日所需的蔬菜,只知道单一的为小麦、包谷而主产粮而算计,岂不知经济作物或蔬菜的单产要远远大于粮食价格,也许这于关中人的生活习惯相连,面食的发达对于蔬菜的依赖就少了许多,也就有了“一盘辣子一道菜”的说法。

涨姿势的图片 第3张

每次回老家逢集,或者是逛街,穿行于熙熙攘攘,接揰擦肩的街道上,到处都是那种铿锵有力的吆喝叫卖声,外来的人听起来,宛如是在噪杂的呵斥或者叫骂他人,就是降价,也是高亢的抬杠声,带着浓浓地地方语调,还有许多外人听不明白的口语,贾平凹先生曾说,关中人讲话,像在旷野中秦人的吼叫戏。

关中由于人口密度大,其劳动力的价格是比较低的,加之人们对土地的依恋,许多人不愿意走出家门,很大程度的形成劳力过剩,在年关的集市上,他们宁愿委屈自家的胃,带回的只是一斤蒜苗、一窝白菜、三两根黄瓜,少许五色的皮冻肘花肉,就可以欢庆新年了,秦川饮食是比较简单的,面食的花样多,肉食的制作却比较单一,经常看到陕南的人们大吃狠喝,就是借钱也要在节日里摆满一桌各式各样的菜肴,安享其成,不委屈自己,这种及时消费的风俗和关中人的思维区别是很大的。关中的人们淳朴简单,但内心是喜欢热闹的,在每年的春节,他们长时间地盘踞游走于集市,感触喧闹冲淡他的落寞,过去在县城、集市经常有“社火”活动,就是各种团体纠集喜欢热闹的人们,张灯结彩,身着彩衣,扮成多种历史人物、鬼神的彩色脸谱,或扭动秧歌步,或踩着高跷,敲锣打鼓的游走穿行街道巷里,引来大家的嬉闹观望谈评,把年味渲染的很浓。这点也是西府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后期发达的“泥塑脸谱”,塑造了许多民间艺术,也成了“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之一。

到了除夕这天,是关中人最为忙碌的时候,一般人家在中午饭前,都要沾贴大门及家里各处的对联,敬封迎接土地、仓神、门神、天爷等来家主持来年的平顺昌达,这时候家里各处都被五颜六色的彩纸旌旗水彩画裱装的庄重而绚烂,加之小年前,各家都有“扫舍”的习俗,不但保持了家中的干净整洁,而且大多数家会把墙壁粉刷一新,这时候再把诸神镶嵌在佛龛中高高地供起,就呈现出浓浓地新年景象。

有了节日的装扮,中午刚过,每家的后生就要去给故去的亲人或祖先“烧纸”祭拜,这是过年前一件严肃而不能缺少的事项,不忘根基,不忘恩情。就连嫁出去的女儿,如果条件容许,也一定要上坟告慰地下的亲人。但在关中,有着“年三十的火,正月十五的灯”的说法,就是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的习俗,传说是因为风水的缘故。在我们村里,就曾经发生过老丈人在年三十赶走女儿,结果闹出人命的事例。

图片

过去,关中人有房子半边盖的惯例,如果是用土砖砌成,房子的窗户就会由木制的花格相衬,那么,每年裱糊窗花的水平,就代表着不同人家的生活品味,我是很热衷此爱好的,每年除夕时会和母亲仔细地描绘、剪裁,把自己的心思和希望都会勾勒在其中,现今的“剪纸”手艺在西府流传盛行,有“西凤酒、女儿手、东湖柳”的说法,就得此与那时的民间风俗。在关中,过年期间,最忌讳摔碗扳碟子的,如若不慎打碎了,一定要合手祈祷,说“碎碎平安”的话,也有过年的时候,正月不动针和线,动了针线没衣穿,二月过后方剃头,正月剃头舅遭殃的讲究。

在饮食方面,关中人的餐桌上,大多是以酸辣凉盘和蒸碗菜为特色,当然年夜饭中每家都会有包饺子环节,预示着新年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然后就是全家围坐在热炕上,在父母的絮叨回忆中,对比旧日的艰难困苦和现今的生活幸福,观看一年一度的迎新春晚会了,但在关中有一个除夕之夜不洗脚的习俗,传说是恐怕洗去一年的好运和财运,把上一年的顺昌延续到下一年中,这和其他地方除秽驱污,干干净净迎新年的讲究大不一样。
新春的第一天,关中西府地带的人都会在天没亮的时候就起床,他们在争取新年的第一束阳光和好运会降临在勤劳的人头上,各家在爆竹的此起彼伏中,敞开大门,燃起一堆混有柴火、松柏香枝或盐巴的篝火,家里的大小人员都要反复地跳过或跨过火苗,除去一年的晦气,确保新的一年健康太平,生活像篝火一样充满热度,飘出芬芳,洋溢着欢歌笑语。

现在全国到处都能看到“西岐面馆”,这种以酸、辣为料,面筋爽口,汤热色艳的北方特有面食,就是我们家乡千百年来的主打饮食,我们叫它“酸汤臊子面”或“涎(han)水面”,为了保证它的味醇,汤热,在不断加菜加热的汤中,众人的剩汤是回收一锅的,而且越吃越有味。每年的第一顿饭非它莫属 ,在天亮前做好,第一碗要送到本村的菩萨前供奉,再依次用汤水滴地供养本家的诸位神灵,才可以按长辈幼齿吃饱吃好,初一的早饭一定要有剩余,取意于“年年有余”,区别于他方的吃鱼为年年有余习俗。

涨姿势的图片 第4张

过了初一,就是关中人走亲访友的阶段,村街路道到处都是双手拎着礼盒,一家人衣着光鲜,喜气洋洋的进出亲族长辈的门户。在热闹中与寒暄中通报一年的家长里短,暖融融地一顿饭后,主家会回礼拜节的人六或八个馒头。按关中的习俗,对大年几天的安排基本都是:三十全家团圆,初一大拜年,初二回娘家,初三探亲访友(指到关系密切的友好家中做客),从长辈到亲友,家家都需要走一遍,初五接神回家,称为“破五”,以后就随意了。初十后,开始回亲,为小辈送灯笼,这样约定俗成,井井有条,过年的气氛一直延续到十五才结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年味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