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过年那些事

一、杀猪

“大寒小寒,杀猪过年”,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当时还是计划经济,全无现在这样的繁荣市场,各家都忙着准备各家的年货。有磨面蒸馒头的,有碾米蒸年糕的。但每家最重要的也是孩子们最期盼的就是——杀猪。时间进入腊月不久,各队就会在队里的院子里,盘一口大锅,旁边搭个架子,找来门板做个台子就算开工了。师傅一般四五个人,都是本队社员,他们不挣工资,生产队给计工分。

猪都是自家饲养的,除了一些秸秆谷糠,就是从田间地头割回的青草。因各家家境不同,喂养出的猪,有大有小,有胖有瘦。就是这样也是一个家庭一年的心血和期盼。杀的猪无论大小,每家都舍不得多留,大部分会拿去集上,卖些钱回来补贴一年的家用。杀猪那天,天刚蒙蒙亮,村里就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人喊猪叫,呼朋唤友的声音。人们把猪从猪圈捉上来,然后由小车拉去排队。不要觉得杀猪是简单的事,那可是要技术的,往往由技术最好的人下第一刀。这人不仅“心黑手辣”,还要准确无误,一刀见血。不然,血放不完,肉的颜色就不好看,也就卖不上好的价钱了。人们也会在背地里议论纷纷,那可是很没面子的。

在杀猪的日子里,小孩子会天天缠着大人问:“什么时候咱家杀呀?”那样就可以早解馋了呀。等杀回猪后,大人们总会先把一些无关紧要的肉分割些,炖上一锅,虽然只是一些脖子呀、前胸的肉,也无几多调料,但孩子们那也是虎视眈眈的,围在锅旁不肯离去。等菜熟上桌以后,我们狼吞虎咽,那叫一个香呀!汤万万是不能浪费的,放上白菜又是几天的佳肴……

现在生活好了,各种冷鲜店,各种分割肉应有尽有,但无论怎样烹饪,也找不到当年猪肉熬白菜的味道了。涨姿势的图片

二、做豆腐

腊月里,杀完猪后,接下来就是家家做豆腐了,那是一件复杂又快乐的事情。

母亲前一天就会把一年攒下的黄豆拿出来,一粒一粒的捡好,洗净后浸在水里泡一宿。第二天,一粒一粒的黄黄澄澄豆儿变得光亮饱满,甚是诱人。我和哥哥用水桶担到生产队里去,还要带上自家的柴火。生产队每年都会在院里支一口大锅,找有经验的社员在给本队的人家加工。那里前几天就已准备好了磨子。磨子是石头做,上下两扇,上面有一孔,放进豆子,两人各一边推着转,一会儿洁白的豆沫就从四周溢出了,这是哥哥和我的活了。大约一个多小时的工夫,豆子就磨完了。然后妈妈和姐姐把生豆浆舀到外面的大锅里,用小火慢慢煮开。这时豆汁在锅里翻滚着,散发出黄豆特有的清香。这种清香慢慢弥散开来充斥了整个院子,又和着冬季的寒风飘过墙外,散发到每条街道,整个村庄都笼罩在这种沁人心脾的淡淡的清香中了。

这时,点豆腐的师傅过来,把煮好的豆汁舀到旁边的一口大瓮里。然后,他一手点卤,一手持“马勺”(一种木质的特殊工具)在瓮里上下搅动,慢慢的豆汁就会凝固在一起,这就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别看这简单的操作,里面学问可大了。点的嫩了不经炖,点的老了口感不好,恰到好处才是学问。师傅继续上下搅动,豆汁慢慢凝固,初如柳絮,后如白雪,透如温玉。这时称老豆腐,大人小孩都争着尝尝老祖宗留下的这道美味。那边有人铺好了箅子,在一长方形的框内铺上包子,用一木质的大瓢舀出来均匀的撒在上面,四周包好,在上面放一箅子,压上几块石块,这样豆腐就算做完了。

大约一个小时后,打开包子,把豆腐切成方块。或炖或炸,以备过年。

嘻嘻,好馋呀……!!!

三、过年放鞭炮

过年放鞭炮,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过年放鞭炮早已成为了一种习俗。大年三十晚上、初一早上、初五早上、二月二都要放的。听老人讲,每次放鞭炮都有讲究的。年三十晚上放表示辞旧,在炮声里送走旧的一年;年初一清晨的炮声将迎来新的一年,也带来新的一年里所有的祝愿和祝福。初五早上放鞭炮称“崩穷”,让鞭炮声把“穷神”赶跑,祁盼一年里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一家人平平安安。二月二是小年,吃过“闲食”放过炮,就代表新年过完了,人们也各自忙碌起来,筹划着新的一年的活计。

那时,孩子们最大的期盼就是,过年时能多得到几把鞭炮。虽说当时每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家里大人也会挤出些钱,在孩子们软磨硬泡下去买些二踢脚,挂啦鞭等,因为那里面有全家的祝福和期盼。刚进入腊月,每逢大集最热闹的地方要算炮市了。说是“炮市”就是在村外的空地上临时放几张床或搭几块门板,东一摊、西一摊,就算开张了。随着叫卖声炮声,人也多起来,卖鞭炮的人更是兴奋,为了多拦顾客,兴起就把棉袄一脱,光着膀子,跳上高台大声吆喝着:“从北京到南京,山东鞭大时兴。买炮不响,不如买张年画贴在墙上……”此起彼伏,一声高过一声,你放罢一鞭,我放两鞭,争相吸引着顾客。整个市场就象开了锅似的,孩子们也在人缝里挤来挤去,比较着哪家的更便宜更响亮。买回的炮,万万不能一挂点燃的,因为没有那么多,先要从捻上一个一个拆下来,点根香再一个一个的放。高年级年龄稍大的同学,还会买些“火药”和“药捻”回去自己做炮,那样会省很多钱的。虽然繁琐但其乐无穷的,先找一些旧牛皮纸或报纸,裁成二寸宽的纸条,用一些自制的简易工具(这些工具都有名字现在已记不得了),搓成炮筒,填上买来的火药,放上药捻,然后用黄土封好,就是一个炮仗,我们管这个叫“马蹦子”。这种炮别看外表普通,放起来比买来的声音还清脆还响亮。记得有一年,大哥从外地让人捎回了一些“花炮”,五颜六色的。我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小伙伴面前摆弄一番,伙伴们也是头一回见到这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花炮,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非常羡慕我能拥有这么新奇好看的炮呢。

还有就是迎亲放的炮。谁家娶媳妇,迎亲放炮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是用当地一种自制的“三眼炮”,就像古代的火铳。用黑火药填充点燃,声音震撼、甚是威武。一般把三个厚实的无缝钢管电焊在一起,底部旁边各打一个小孔,后面安一个木把手,填上火药点燃后,又响亮又快捷,故名“三眼炮”。每每看到迎亲的队伍,大抵一样,前面一两个炮手边走边放开道,后面是几个帮忙的,填炮、送炮、拾炮各司其职。再后面是唢呐、锣、腰鼓什么的,一路敲敲打打,好不热闹,最后是迎亲的队伍。两边还有彩灯彩旗,很是威风。有时两支迎亲的队伍在半路上相遇了,也就热闹了,这时就要看哪方炮手的点炮技术了,好的炮手能在短时间内把三个炮眼连续点燃,一气呵成,响声不断,差的只有甘拜下风了。这时两边的队伍里就会有人出来,相互敬烟,说些客套话,新娘还要交换一些小的物件,以图吉利。然后各行其道,相安无事。

现在,国家为保障人民的生活环境,提倡青山绿水环保节能,研发了各式环保的电子炮。那些儿时逢年过节的“马蹦子”“三眼炮”已成了历史,只有去记忆里寻找,或是拿来给孩子们当故事讲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儿时记忆——过年那些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