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分离尝试(2)

今早发生的一段对话,让我们两口子对扑儿不由得佩服。我在卷腹,他们父子三人围着我,爸爸一边给儿子们剪指甲。扑爹说“你看你自己练得挺好的,我现在肚子这么大,就怪你咯”。我说“啥,咋会怪我呢,扑儿,你来评评理,爸爸肚子大,怪谁?”扑儿“当然怪爸爸自己啊”。我说“为啥呢?”扑儿“因为是爸爸的肚子啊,如果是妈妈的肚子这样,那才能怪妈妈。谁的肚子,谁自己负责。”扑儿接着补刀“爸爸啊,你天天有时间也不锻炼,就知道躺沙发上刷手机,妈妈天天都在锻炼,所以才把大肚子练成现在这样平平的”。

涨姿势的图片

真是佩服我的扑儿,五岁半就已经有这个概念了。谁的身体,谁自己负责。引申开去,谁的情绪,谁自己负责。这就是边界,这同样也是课题分离。原以为课题分离和边界意识,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其实,就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当中,都会出现。

当我发现,情绪是我的选择,我其实并不一定要选择生气,发怒的时候,我的应对方法,也就多了一些备选方案。扑儿也能慢慢理解,妈妈如果累了的话,平时可能会耐心应对的情况,也会变得不能容忍,而这个时候,扑儿要提醒我,妈妈有得选,妈妈不生气,我们一起想出解决办法吧。

告诉孩子,物质有边界,身体有边界,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大声说不。当然,其实在我们的家庭生活当中,当孩子们在大声说“不”“不要”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是很苦恼的,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小小的孩子,居然敢说不啦。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隔着父母的思维边界和情绪边界。

在扑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我还有段时间特别纠结于他不愿意跟小朋友分享玩具。通过学习才知道,我只是在慷扑儿之慨罢了,他并没有享受到这个分享的乐趣。我强硬地给他布置分享玩具的任务,却没有提前问过他是否愿意,在他否定之后,我不尊重他的意见,仍然还是要按我的方式来。这何尝不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分享”呢。真正的分享,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应该是让人感受到喜悦的。

周海松老师的课程中给出了几个步骤,我觉得特别有启发,也具有实操性:首先父母要有物质边界的意识,用言语告诉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这件东西是完全属于他的;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尊重孩子,看到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建立物质边界;父母可以事前营造出一个分享的氛围,并强化孩子分享的行为;父母需要适时去捍卫孩子的边界,强迫孩子去分享并非长久之策,只有培养孩子的物质边界,才能让他在父母不在身边时,也愿意主动和他人分享,体验到有力量的行为。

在这部分,我最感动的是那句“分享是一种有力量的行为”,只有心中有力量的人,才能主动做出给予的动作。而不是什么都恨不得紧紧抱住,生怕一松手,就全都消失了。

我自身的边界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强,不过今天学习周海松老师《培养孩子的边界力》课程本身,也是在帮助我自己理清我自己存在的问题。看到时间边界时,对周老师举的那个老是迟到的学生家长的例子忍俊不禁,如果边界不清晰,那就是模糊,混沌一片。在我们家,时间的边界是我可以捍卫的,因为时间太宝贵了。我们一家人,通过不断地摸索试验,得出最适合我们全家人出门的时间是九点零五分,最迟这个点出门,我们可以避开早高峰,每个人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到达各自的地点。

就像原本今天我想让奶奶送扑儿入园的,结果扑儿跟我商量“妈妈,还是你送我好吗?你走路快,这样我就能保证第一个到达教室啦,我已经连续三天都是第一了,今天我也想能第一个到。”就为了这句话,我迅速送完扑儿,一路小跑去办公室,做会议前的准备工作。因为扑儿能感知到时间,并且有了自己的目标,我希望能够和他一起达成他的目标。

接下来,我有信心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边界力,顺带让我自己也拥有一把锋利的边界刀,助力我更好地发挥我的执行优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课题分离尝试(2)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