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丧偶式育儿”模式中跳出来?

此刻,又是我刻意晚一些下班回家,为明天的工作打好一些提前量之后,在一片安静中,开始手写我心的时刻。而半个小时前,已经给队友打电话确认过,他去接儿子们。

爸爸和儿子们聊天互动过后,扑儿时不时就要跟家人们宣布“妈妈,爸爸刚刚答应我了,周末要抽时间带我去拓展”、“姑姑,我爸说了,过年会给我买那个我看上的玩具作为礼物”、“弟弟,爸爸说了,带我去,你太小了,在家待着”,然后弟弟就哭着找爸爸去了。

帕弟早上醒来的时候,从最开始的哭着喊妈妈,到后来,就变成了哭着找爸爸。在我晨练的过程中,只要帕弟一捣蛋,我喊“爸爸快来呀”,他就会从卧室冲出来解救我,确保我安心锻炼;在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周末,最盼望的,就是爸爸加班或是加班完去锻炼完毕回到家,跟我说“轮到你出门了,快去吧”。

现在的我们,有更明确的分工,孩子们越来越清楚地知道,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家人们,都是可以带他们,陪伴他们的,没有说非谁不可。孩子们有“爸爸时间”也有“妈妈时间”,都是可以愉快度过的时间。

在变成这样看起来“和谐”的图景之前,生活不是这样的。我对他有很多的埋怨,抱怨,我们有一次又一次关于为什么他不能多带带孩子的争吵。我是那个一心扑在孩子们身上,甚至把这当作这世间唯一重要的事情,连自我都搭进去的那个。而且,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受害者,难免带着我在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悲情角色。

而明明,我并不需要这样。我明明有给力的家庭支持系统,我却硬撑着不求助,还自以为自己很能干,什么都能搞定。队友真的像我所想象的那样一点都没有参与吗?事实并非如此啊,他也无数次地想参与,但被我拦住了,是我说“放下这个,放下那个”,是我说“哎呀,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也是我说“算了算了,还是我来吧”。然后,时间久了,什么事情真的都是我来。

直到,我开始真的放手让家人们参与。当然,最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学习到什么合作思维。我只是因为工作原因,去年5月份,领导突然安排我接手一个全年无休的工作,当时给我说的是暂时帮一下忙而已,不会占用太多时间。然后我突然就变成那个工作无比忙碌的人,公婆周末也得帮忙带娃娃们。为了让老人们也能有休息的时间,队友开始逐步接手扑儿,毕竟扑儿已经是5岁的大孩子了,好搞定了。

也正是从这一个无奈突发的点出发,我们固有的生活模式开始松动,我们又逐渐重建起一个新的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每一个人,都更加坦诚地说出自己的需求,然后其他人一起想办法解决。我最近才知道,原来,这叫作“合作思维”。

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也经历了很多磨合,一次又一次地商讨和妥协,只是,目标越来越明确了,大家都是为了这个家好,大家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大家也都希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自身也能追求自己想要的成长。

回看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会很感慨。连叔的一句日历里看到过安德烈.莫洛亚的一个金句:婚姻不是一件定局的事,而是等待你去做的事。

婚姻,并不是有了证书,就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没那么简单。婚姻,只是两个人责任的开始,不只是有幸福和快乐,还有责任和承诺,还有共同经历风雨共同经历坎坷的历练。这些,集合起来,才是更为完整的婚姻的样子。

涨姿势的图片

不要再抱怨“丧偶式育儿”了,除了吐槽一时爽之外,并不会有别的改变。真正的改变,只有从改变自己出发。当你真的改变了,身边的人,一定能感应得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如何从“丧偶式育儿”模式中跳出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