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方方赛元宝
红红彤彤似玛瑙
红苕垫底甜又糯
一人一块不可多。”

这几句顺口溜,描写的是最具洋州特色的一种美食。其形如扁平的元宝,四四方方。色如玛瑙,红红彤彤。与洋州本地出产的红苕一起搭配做菜,甜糯可口,百吃不厌。在洋州人的美食菜谱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涨姿势的图片

一般来说,居于长江以北地区的人们并不以甜食为主,把肥肉做成腻腻的甜味菜肴更是少见。但洋州红焖肉却是个例外,人们不但喜欢它的美味,而且还将它作为洋州土席的招牌菜。

实话实说,洋州红焖肉虽然十分有名,但它的名称却有些名不副实。因为制作洋州红焖肉的方法并不是“焖”,那是一种通过文火慢慢煎煮而使食物成熟的烹饪方法。而洋州红焖肉则完全采用烹蒸的方法,与“焖”完全没有关系。

制作红焖肉需要猪身上最肥腻的肉,上好的食材就是猪后臀部位的肉。那里的肉虽然肥,但不腻,做成的红焖肉细糯而筋道。

将后臀肉拆分,只用肥肉作为制作红焖肉的材料。肥肉入放有煮红(一种给肉上色的颜料,无毒无味)的沸水中打几个滚,等猪肉染上深深的胭脂色,有四五分熟时即可出锅。将出锅的肥肉切成均匀的方块状,其长宽与成人的中指长度相似,厚度大致有成人的两到三指。诱人的肥肉切好,按八个一份的标准(旧时洋州人的土席使用的八仙桌,一桌只能围坐八个客人。现在的洋州土席改用圆桌,客人也变成了十个,红焖肉自然也成为十块了)装入制作洋州土席特有的陶碗的底部,以洋州东部槐树关一带的红薯切条,覆盖在肥肉之上。然后装入巨大的笼屉,与其他菜品一起蒸煮。
蒸熟的红焖肉热气腾腾,胭脂色被溢出的油脂浸润着,显得愈发红润。厨师将烫手的陶碗扣在盘子里,红薯条垫在盘子底部,红彤彤的方形红焖肉摆在盘子的正中,显得更加突出。那一排排整齐码放的红焖肉油汪汪的,闪着亮光,但这还不是红焖肉最耀眼的时候。临上桌前,厨师会往红焖肉上淋一点点透亮的蜂蜜(旧时,厨师会放一小撮白砂糖或红糖)。糖不能太多,太多则口感甜腻。

红焖肉被端上餐桌,红苕的香甜、蜂蜜的甜润和大肉特有的鲜香飘散开去,早已让满桌的食客按耐不住。人们瞅准自己座位前红彤彤、油汪汪、亮晶晶的红焖肉,迅速而准确地将它据为己有。大家也顾不上烫嘴,急急地送入嘴巴里,让唇齿、舌尖、口腔依次感受红焖肉带给自己的饕餮享受。肥肉的软糯、蜂蜜的甜润,以及红薯的清甜,一起裹挟着,冲撞着口腔,刺激着味蕾,那种感觉之妙无法言说。在生活困难的年代,人们很少有机会能够吃上一顿肥嘟嘟、软糯糯、甜丝丝的红焖肉。因此,人们怕那些动作迅疾的人多吃一块红焖肉,而让另外一个人吃不上本属于自己的那块肉。洋州人就用了一句俗语,来警示和规范吃红焖肉的规矩。这句俗语叫做“独眼龙吃红焖……一眼瞅定”。意思是在座的各位,每人只能吃属于自己的那块红焖肉,不可多吃多占,也不可挑肥拣瘦。后来引申为做事要拿定主意,不可犹豫不决。

也有一些孝顺的洋州人,会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那一块红焖肉,小心地包好,连同盘底甜糯的红薯条一起,带给家里年老的父母,让他们品尝一块又甜又糯的红焖肉。因为那些老人年老多病,少有出门赶席的机会。再加之他们满口的牙齿已经脱落殆尽,软糯香甜的红焖肉和糯糯的红薯条无需费力咀嚼,就可以享受这人间美味。

现在,人们早已不愁吃喝,肥腻的红焖肉的身份早已不如从前那般显赫。席间,因为健康和健美的原因,红彤彤的红焖肉常常被人们遗弃。倒是那曾经作为配角的红薯条成了主角,深得食客们的喜爱。而那些依旧红彤彤、油汪汪、亮闪闪的红焖肉,大多被人们倒进泔水桶里,成为了猪们的美食。
也许有一天,这曾经惹人爱怜的洋州红焖肉将会退出人们的菜谱。但它曾经带给人们的快乐感、满足感和温暖的感觉,将永远存在于老洋州人的记忆深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