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印度篇

经推荐,看了《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特此记录并分享,望周知。感兴趣的朋友也可自行搜索去看看,感受一下不同国家的教育,或许会对您有什么启发。共六个国家,这里介绍印度。

涨姿势的图片

  1. 当正确答案不可行的时候,我们难道就把问题放在哪儿吗?解决20%也是20%。
  2. 在混乱中制造秩序。
  3. 当一个老师被挑战,这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4. 大学的目的是把马带到水边,并且让它觉得口渴。
  5. 越是没有可能的事情,我们越应该去尝试。
  6. 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重点是让孩子自己要学习。
  7. 孩子们应该主导他们自己的学习之旅。
  8. 你必须让他们意识到,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利用它们(电子产品)。
  9. 他们应该学会使用任何资源,无论是书本还是互联网,还是百科全书,还是他们身边的人。
  10. 让孩子意识到,我们不是想禁止你使用什么,而是想让你学会自我调节。
  11. 在混乱与落后之中,总有个体在努力、在改变。
  12. 一起改变是从个人的“不方便”开始。
  13. 没有什么是女孩做不到的。
  14. 名声与成功,诱惑着青春,也没有放过童年。
  15. 她想追求什么,我都会同意,即便是她什么都不想追求,我也可以接受,因为那是她的生活。
  16. 不会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会开始做,在做的过程中去完善它。
  17. 你可以在任何你想的事情上脱颖而出。

看到印度的时候,其实挺震撼的。在固有的印象里,印度是一个相对混乱、脏差的国家,存在强奸、种族制度等现象,压的人喘不过气来。可是在纪录片里呈现出一个别样的印度。他们能看到自己资源的短缺,但并未就此放弃,反而想出替代方案,“jugaad”。没有花洒,就自己用现有材料做一个,或许不是最好的方案,但总有解决的方法。他们知晓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便专门绘制出版相关漫画,以此教导女孩子、男孩子女性知识。一张报纸能做什么?阿尔温德库布塔告诉你,他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能变成不同的“道具”。他在印度大肆推广这种“变废为玩具”,让更多的孩子能玩到玩具,也能学到知识。
在贫困地区,苏卡塔·米特拉为孩子们搭建了“通道”,让他们通过互联网与外界沟通,孩子们的自我学习能力真的很强,在集体中学习,发现问题,及时沟通,看不懂的东西、理解不了的事情及时查找,后来有学成的孩子也不出去,就留在这里帮助其他孩子们。
大学课堂里,也不似传统课堂那么枯燥,老师使用哈利波特进行教学,教授法律知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导入正题,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鼓励学生挑战教师。
在混乱的社会里,总有人想方设法去克服,去改变,以微末之力制造改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他乡的童年》——印度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