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坪堰(卡房水库)那么多的人用生命、用一生的伤残与血汗筑成的大坝

车一路向北走去,在茅坪镇北二十里地的群山中,你会看见几个巨型大字:卡房水库,是按王羲之书体写的,有种超然、飘逸,平时这几个大字不会这样醒目,山影会遮挡住其中的一部分,近处高茂的树木也会遮挡人的视角。可下雪天就不一样,那几个猩红的大字仿佛竖着从天上掉在水库的大坝之上,让人惊叹。

涨姿势的图片

群山、树木已白,只有几乎垂直的大坝雪无法积下来,就愈加显出了红色大字的力度,是可以开天辟地的大手笔。大坝夹在两座山之间,约是一百多米高,二三百米长,修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本地人喜欢叫它茅坪堰,有些诗意和自信,大的如都江堰、六门堰一样,是名垂史书的水利枢纽,小的像一些家用的堰塘,可以养鱼和取水。据说,修建茅坪堰的时候,全县每一个生产队都要抽出几乎全部的青壮年劳力,自带粮食及生活用品,住自己搭建的简陋的茅棚,开山劈石,移土砌浆,不避风雨,日月同行,几个月下来,缺胳膊少腿的人虽不是很多,骨折、生病的人却不在少数,还有个别的人就永远留在了那里——茅坪堰既是他们的功德榜,也是他们的纪念碑。每个乡轮换,前后共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建成。在打隧洞的时候,由于技术员计算的误差,从两头打起的隧洞却无法对接,高低相差一米多,需重新打洞,时任工程总指挥的县委书记悄然泪下。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这样一个不太大的水库就那样难建,要知道,那时几乎全部是人工,没有吊车、挖掘机、打桩机,四轮小型拖拉机也很难在用上。
茅坪堰的确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益处,灌溉几个乡的大部分农田,没有米的地方有了米。后来人们总结这一工程时,把它比做了河南的红旗渠,有艰难之创举的意味,也有人定胜天之意,更多的有一种自豪感:一种烙印在秦岭群山之中的巨大样本。这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自豪,也许今天的人们并不欣赏这种有点自恋的自豪,以六十多人死亡、许多人伤残、无数人长年患病的事实换取的自豪,是没有多少人文关怀的,也不值得过分的赞扬和渲染。有人在提炼那种艰难创业的精神时,用了“敢于牺牲”这个词,初听起来很响亮,还有一种战争年代的光环,可仔细想一下,却是多么地荒谬。政府没有做过详细的统计,那些为修建茅坪堰而死去的人,他们的家庭承受了多大的悲伤,如果他上有父母、中有妻子兄弟姐妹、下有儿女,那一家人会在什么样的伤痛中过下他不在的日子?那些伤残的人,他们必须用残疾的身体来面对生活中的那些艰难与无奈,面对时间的无情撕裂,那些长年患病的人,他们病怏怏的样子也一直在时间中延续,在一种无法分解的黑暗中度日如年。

我再次看了那四个雕刻在大坝的红色大字,它们的飘逸似乎不在了,那么多的人用生命、用一生的伤残与血汗筑成的大坝,沉甸甸地压在山谷之中,正如那个卡字,它才是这座大坝的灵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茅坪堰(卡房水库)那么多的人用生命、用一生的伤残与血汗筑成的大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