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玫瑰和身边的花草

夏天到了,学校花房里的玫瑰花开了,看起来美极了。同学们都络绎不绝地前去观赏。

一天早上,一个小女孩在花房里摘了一朵玫瑰花,然后匆匆往外走……

这是故事的开始,我们来想象一下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

小女孩被当场抓住,人“赃”俱获。对她进行一场不能采摘花草树木、不能损害公共财物的教育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最好对她做出一定的处罚以保证以后不再重犯,还能以儆效尤。我们可能还会对小女孩家庭教育的缺失忧心忡忡……

我们当然还会想出一些标语挂在花房里。学校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诅咒发誓之类市井味儿太浓的就弃而不用了,简单粗暴型的比如“严禁攀折花木”,一本正经告诫类的比如“爱护花草人人有责”,委婉谦和范儿的比如“请勿攀折花木”,再讲究一些的那就更多了,比如“爱花人让花留枝头”,“花儿的生命在你手里,请手下留情”,“你给花儿一个花期,花儿给你一个赞美”,“除了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涨姿势的图片 第1张

收回我们放飞的思维,这个故事原本的结局是这样的:

校长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正好看见了这一幕。他迎上前去,俯身向女孩轻声问道:“孩子,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你能告诉我吗?”

小女孩羞涩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校园里有漂亮的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

校长脸上泛起了微笑。他牵着小女孩的手回到花房,又摘下两朵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创办的巴甫雷什中学现已闻名世界。这个小女孩和玫瑰花的温暖故事,所有的教育人都耳熟能详吧。

 

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想当然,没有先入为主,而是耐心询问小女孩,听完了小女孩的解释,给出了我们所能想到的最温暖最有爱的处理。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还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

一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得知真相前有三个动作——迎上前去,俯身,轻声问道。他明明看到小女孩手里的玫瑰了,却完全没有像我们常人那样气势汹汹地走过去,板着面孔批评教育一顿,而是“迎上前去”。他还能“俯身”,说明没有居高临下,而是给了小女孩一个平等的视角。实践表明,高高在上的教育,轻者会让孩子的自尊受损,重者会让孩子的性格破裂,所以,“俯身”就显得尤为难能可贵。还有“轻声问道”,唯恐高声大气吓着小女孩。一个人内心得多有爱才能有这样的动作啊。

二是小女孩“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这句话。这样美好的句子,只能出自具有同样美好童心的孩子之口,也只有具备同样美好灵魂的成人才能有幸听到。扪心自问,我们是这样的成人吗?小女孩是“羞涩”回答的,可见她根本不知道摘花是不对的,我们会允许她做出解释吗?

三是眼见并不为实。我们熟悉一个说法,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常常会用“我相信自己的眼睛”来堵住对方的辩解。可是,现实中“眼见并不为实”的事例比比皆是。比如海市蜃楼,比如这个故事中的小女孩和玫瑰花。

这学期,学校办公楼的窗台上摆上了漂亮的花草,简直可以用美不胜收来形容了。

水培植物算是最大的亮点了:玻璃缸上边是不同种类的花草,里边有摇头摆尾的小金鱼,静中有动,养眼舒心。

一排蝴蝶兰也颇能夺人眼球。有常见的颜色,也有不常见的颜色,都开得婀娜多姿,总让人担心每一只盛放的“蝴蝶”都会随时扇动翅膀飞离枝头。

还有花中的新贵——多肉。多肉名副其实,看上去肉乎乎的,有点娇憨,有点呆萌,煞是可爱。你若是知道了它的名字,比如紫珍珠、桃美人、玉蝶、八千代、姬玉露……保管你对它的喜爱会增添几分。

上课备课之余,总能看到同事们站在窗前欣赏,算是对从事的这项费眼睛费脖子的工作的些许补偿。看后,身心果然能愉悦不少。

涨姿势的图片 第2张

群养的花卉似乎比不上独养的,就像过去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每个孩子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就远不如独生子女。有爱花的人就感到心疼了,想让自己心仪的花儿得到百分之百的照顾,不想让它受丁点委屈,就想独宠它一个,于是就让它离开了窗台,在爱花人熟悉的地方得到专宠。

其实,群养未必不及专宠,独生子女身上的一些问题,多子女家庭就能有效解决。再说了,窗台上的花儿是有专人照顾的,爱花人是可以放心的。

你看多肉,常是挨挨挤挤长在一起,它们应该喜欢群居,离群索居也许会影响它们的生长,那就让它们热热闹闹地生长在集体之中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远方的玫瑰和身边的花草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