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濉溪大曲”的故事

东篱堂主老沈有点神神秘秘的拿出濉溪大曲的时候,在场的众人皆吃了一惊。
这款曾梦牵人心许久的老酒,已经销声匿世有几十年了。

七八十年代的老濉溪大曲,若能保存至今,市场上炒到了成千上万一瓶。

涨姿势的图片 第1张

五十岁以上的皖北老男人,心里都装着满满的濉溪大曲的心结、情结。

画家张此潜深情而清晰的回忆道:濉溪大曲七十年代散酒是五分钱一两,一瓶七毛二分钱;后来涨到一毛钱一两,一块多一瓶。
家里来显贵的客人才会破费买它喝。

散酒馋人,酒坛一打开,勺子一两二两的舀出满溢着的香气;成瓶的便是高粱酒的经典,天南海北的拿出它喝都能给你长脸。
入口浓艳,回味厚醇,偏于浓香型。

到后来,濉溪佳酿和口子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缤纷呈现,老打老实的传统工艺濉溪大曲,逐步被现代工艺和以勾兑见长的新酿造技术所替代。
五十三度的成瓶的濉溪大曲渐渐被挤出了市场。

从五年窖到大师酒,那就是玩工艺玩技术,白酒市场经济里耍大刀、出噱头的事情层出不穷。
一个新品出现,价格就上几个台阶。
老工艺、老作坊再也经不住大工业、大品牌的碾压,纷纷歇业、散伙,消失殆尽。
濉溪大曲喝出的老口感、老观念也烟消云散。

人是有口感记忆的,如同斩不断的亲情。
濉溪大曲就像是老灶台上娘炒出的家常菜,深藏于孩娃的味觉记忆里。

老沈拿出的“濉溪大曲”,使得那一场朋友聚会变成了这款酒的品鉴会。
尝酒就得空口品。
懂行的先摇酒花,满瓶碎雪珠的荡漾。

涨姿势的图片 第2张

这款濉溪大曲老沈拿出了二两装、一斤装两种,四十多度和五十多度的浓香和淡香的分别。
高度的浓香,入口浓而不烈,口腔里滞留味厚;四十多度的淡香,后尾能压住味道。

二两装的一人发一瓶。
多饮了几杯,浑身发热,人晕乎乎的,却并不口渴、头疼。

我就很好奇,濉溪大曲是如何死而复生的。
它就像化家湖,旱了十几年,突然有一天它就水波荡漾了。

老沈忒有意思,他是个藏包袱、丢包袱的高手。
先拿濉溪大曲出来撩人,看众好友兴致勃勃了,便说复活这款酒的是他一朋友。
你昂着脸听,他却没下文了。
等到再过几天,攒够了你的好奇,才终于肯把幕后人推出来。

他的朋友叫张明礼,临涣镇张楼村人。

老余一听临涣人就来情绪了,他曾经给临涣的下一步发展支招做足水文化,也曾想写一本临涣历史大书。

我们一起接触过几个临涣文化人、企业家。
故土情结深,有机会能为家乡做些事情不遗余力。

涨姿势的图片 第3张

张明礼也是一个典型。
虽是普通农家的孩子却懂事早,很小就知要好好上学,坚信靠读书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大学毕业时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自己创业,欲待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
这和他起初上学大学时,想稳稳当当的在城里找个工作,从此安定下来的初衷背道而驰。

对于家庭境况一般的农家子弟来说,大学里没长几年见识,便要一叶扁舟下海,其中的风险,要么是概率很小的一步登天,要么是深陷泥潭而万劫不复。
从做销售,到与合伙人成立公司自产自销,04年到14年10年,最初从家人、亲朋好友那里转借出的两万多启动资金,十年翻了上千倍,创造了他那个行业里的商业传奇。

78年出生的张明礼精明却随和,平易而倔强。
大耳,国字脸,满面福相。
县里领导招商找到在济南已经有很好的发展势头的他,他二话没说就回来了。
他说还是恋家乡,生为临涣人真没办法。

起步是做光伏项目,后来县里又交托两样:一是包装完善好棒棒茶,二是重建“濉溪大曲”。

涨姿势的图片 第4张
第一个事好做,棒棒茶名声在外,解决好食品卫生标准问题,做好包装设计,配搭临涣桶装泉水,畅通销售渠道即可。
这一块是张明礼的强项。

他就势把临涣月饼也给一并给做了。
他是临涣人,自己的头像放到月饼的商标上面也不违和。

重建“濉溪大曲”品牌,看起来优势明显,乡情与历史渊源厚重,但仅仅是给产品的香型、口感定性一项就有很大的难度。
老工艺缺失,师傅难找,原材料变化也很大。

你总得让人一喝,就能找到濉溪大曲的故旧亲切感来。

张明礼成立濉溪大曲老酒收藏协会,寻找老味道。
找老作坊合作,由老师傅把关,坚持単粮老法酿制,一份酒一分酒糟。
如今初成模样,只待市场检验。

他建了一片濉溪大曲酿酒文化园,把自己逼上华山一条路。

刚过不惑之年的张明礼是个经历过市场风云变幻的人,肩头扛着再大的压力,也是笑吟吟的样子。

其人如酒,甘冽醇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新“濉溪大曲”的故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