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乡村最初的“城市化”

“皇城相府”的面积相当于一个小集镇,有大型院落19座,房屋880余间,整个所谓“皇城”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
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
它的建造依山就势,东高西低,巍峨壮观。

涨姿势的图片 第1张

避乱自保是内城建造的首要考虑。
整个内城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

你能想象国破山河在的景象,民间得靠自己的力量保家;若是需要,还得拉出队伍去卫国。

它的城墙厚实、高大,很难攀援。
内设藏兵洞,计五层125间,为战时家丁、垛夫藏身小憩之用。

内城北部建一高堡楼,名曰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
楼分七层,高有十丈。
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筑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

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
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质。
楼顶设垛口和堞楼,便于了望敌情,射掷箭石。

涨姿势的图片 第2张

整个皇城皆由高大、防御功能极强的厚城墙围拱而成。

城墙东北、东南角制高点,分别建有春秋阁和文昌阁。
将文化设施建造在军事作用的瞭望制高点上,也算是奇特了。

陈廷敬伯父陈昌言亦非凡人,明代崇祯庚午举人,崇祯甲戌科进士。
初授乐亭知县,政绩突出,后升为御史,敢仗义执言,无所避之。
出巡山东,严战守,以御寇;视学江南,慧眼识才,称知人。
终养奉母范氏,至孝。
与弟陈昌期友爱,家无分财。

以我们今日眼光看皇城村,实在不是乡村气象,它的气派很象西安与北京街巷里的老院子、老房子。

每一户都单门独院,面门一座主楼。

家族大户多主楼为三层楼房,厢房为二层楼。院落四角为封闭或开敞的天井。
这种建筑形制极其独特,院内地面以素砖枵条石铺筑,主院西北天井辟门与偏院相通。
门不设影壁。

统观其整个建筑群,简洁、古朴、典雅。
除祠堂外一概不用斗棋,柱础、门枕石、影壁均为素面,门窗一般为拱形或方形,窗以直棂窗和支摘窗为主,木栏板,梁架结构极少装饰,室内次间多设落地罩,纹饰一般为几何图形。

除了在城墙上俯视,院落楼宇间很难相互看到,各家都有很好的私密性。

因为在家族里的地位和在外的成就大小关系,院子甚至楼层都有大小、高低之分;但无论大小,皆显精致、利落,显出了各家主人的气度和素养。

涨姿势的图片 第3张
它是很独特的城堡化的乡村,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陈氏家族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
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足迹遍及14个省、市。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农民进城打工,然后把城市的习俗、生活样式带回农村,盖起类城市化的楼房。
只是如今受规划、土地的限制,缺少了创造性。

涨姿势的图片 第4张

古今的分别还在,现今入城打工是城市的草根,而古代的读书人进城则是学而优则仕,入了城市的主流圈。
后者返回乡村时,不仅搬回来一座小城市,更是把城市当权者的吃住行样式带回了乡村。

中国的乡绅文化之所以离农村远、距城市近,就是因为乡绅文化形成者的主干并不是小地主、小富农,而是这些个终老归乡的曾经在政界、商界叱咤风云的城市主流人物。
皇城相府可谓古老的城市化、城堡化的乡村典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古代乡村最初的“城市化”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