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腔戏

看完了老孙头钉马掌,美云和炼钢就走进了大集,也许是积压了多年的热情突然爆发出来,重新开放的金口大集焕发了当年的生机和活力,四面八方的乡亲们像潮水般涌进了金口天后宫门前的东西大街上,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大集上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农副产品、土特产应有尽有,从西头往东依次是海鲜、蔬菜瓜果、肉蛋、日用品、土特产、布匹,大街南北两侧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在海鲜摊位前,美云给来自章丘的打铁匠炼钢普及着海鲜知识,蛤蜊、刀鲜、蛏子、海螺、扇贝……还有一种五龙河的特产,就是和指甲盖一样大小的蚬子,白色或淡黄色的壳,肉汁鲜美无比,关键是吃的时候,不是和蛤蜊一样用手剥开,而是用一个叫做“笊篱”的工具,把煮熟的蚬子肉从汤里淘出来。

 

 

“卖鱼啦,卖鱼啦,要吃大鱼找我老于。”大家循着吆喝声挤过去,只见一个赤裸上身的黝黑汉子正在叫卖,他的摊位前摆着一筐活蹦乱跳的大鱼,有寨花(鲈鱼)、舌头鱼(油鳎)、黑头鱼、加吉鱼。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金口港赫赫有名,人送外号“浪里白条”的捕鱼高手于定国。说起于定国,故事一大堆,此人有江湖遗风,为人行侠仗义,靠打鱼养家糊口,俗话说得好,“宁可许人一头猪,不可许人一条鱼。”意思是说打鱼要靠运气,不是说什么时候都能捕到大鱼。于定国就敢说到做到,他凭借多年的出海经验和看风观潮的本事,有时候一叶小舟出海下网网鱼,有时候在浅海中用鱼叉叉鱼,有时候索性脱个精光潜入海中用手捉鱼,反正没有他捉不到的鱼。另外老于卖鱼也是一绝,“于定国卖鱼不论斤,论条。”谁要是和他讲价钱,他把头一扭,死活不卖给你了,所以知道他脾气的人,都是一手交钱一手拎鱼,两不相欠,碰上老于高兴了,还会叫住你,再送你一条小一点的,买一送一,不必客气。

 

 

在蔬菜瓜果市,美云碰上了许多老熟人,还有一些本村的村民。夏天是各种蔬菜丰收的季节,本来乡亲们自己家种的蔬菜吃不完,都分给邻里邻居,再吃不完就浪费掉了,现在集市开放了,大家拿到大集上互通有无,价格也便宜公道,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减少了浪费。炼钢看到一份桃子又红又大,特别新鲜,美云说这是莱阳的“六月蜜”,炼钢赶紧掏钱买了五斤,回家给花大婶尝尝。

俩人刚刚走到布匹市场,就听见有人在喊美云,原来是邻居巧珍姐,巧珍在选一块的确良料子,想做一条裙子,让美云帮忙挂个眼神。炼钢本来有点难为情,但是想到还要给美云买料子,就只好硬着头皮挤过去。美云和巧珍互相把选中的布料披在身上,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很快就选中了合意的颜色,炼钢抢着替美云付了钱。

 

涨姿势《赵美蓉观灯》的图片 第1张

眼看快到天后宫了,赶集的人群变得愈发拥挤,只能亦步亦趋往前挪动,天后宫门前的两根大旗幡在烈日下显得格外醒目,广场上临时搭起了戏台,原来是即墨柳腔剧团为了祝贺金口大集复市,前来为乡亲们慰问演出,美云仔细听了听:“白菜灯赛蓬松,摇头散发的芫荽灯,黄瓜灯一身刺,茄子灯紫荧荧,韭菜灯赛马鬃,葫子灯弯中儿中儿,南瓜地里造了反,北瓜地里乱了营。”

原来唱的是柳腔经典曲目《赵美蓉观灯》,这出戏即墨柳腔剧团曾经进京汇报表演,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赞扬。柳腔,是即墨大地上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当地群众对柳腔的钟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柳腔在即墨农村被戏称为“拴老婆橛子戏”。著名戏剧家马少波曾经动情地为柳腔赋诗:“宋元遗韵喜存真,学海游知伦海深,仿佛儿时瓜棚下,‘拉魂’一曲醉童心。”即使在今天的即墨大地上,除了专业的即墨柳腔剧团之外,在村镇街道还活跃着几十家民间柳腔剧团,他们在一些节庆活动的时候,为喜爱柳腔的乡亲们奉上一些新编柳腔剧目,歌颂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进了即墨地儿,踩了两脚泥,喝着地瓜酒,听着柳腔戏儿。”从这首歌谣中我们不难看出,柳腔这种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中的艺术形式,曾经非常强烈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即墨人的精神生活。

涨姿势《赵美蓉观灯》的图片 第2张

小伙子炼钢开始听不太懂,和他们老家的吕剧不是一个风格,可是驻足听了一段柳腔,就感觉越来越有味道,至于什么味道,他一时也说不明白,大概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柳腔戏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