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之年(一)

朴树的《清白之年》,歌名甚好,首先被吸引。

清寂的早晨,听清白之年,清莹的旋律,清澈的声音。最耐不住的是这清白之年。

小雨过后,空气清寒,街道清净,时光清淡。

每个人年轻时或许难免不会有些朦胧的情愫,那时总觉得时光悠悠漫长,一切皆有明天。不谙世事的年纪,在樟树下漫步,看柳枝飘扬,无关柴米油盐,无关人情冷暖,轻易便把流年抛。

涨姿势的图片

2

五一三天假,一个高中好友来沪城玩耍,我上了三天班,同她一起吃了一顿晚饭、一顿早餐,给她煮了两个鸡蛋。

四月二十九日的清晨,她在沪城火车南站下车,照着我给她规划的行程,开始游历这座城市。我照常六点半出门,不急不忙,早早地去上班。

临下班前,我发消息问及她此时正逛到何处,是让她过来找我,一同吃过晚餐后早早回去休息,还是我过去找她,再陪她看看这繁华都市的夜景?(毕竟,她独自逛了一整个白天,身体大概疲乏,而我,其实更想早早回去,不过安静地坐两小时,弹琴或看书,明日又是早班。)我一边整理着,一边搜索路线,该让她在哪里等候是最合适的,于她方便,于我也方便。天色尚透出淡白,朋友难得来一次,她既然不觉得累,我还是带她再转转吧。

彼时,她正在城隍庙,我们约在“交大”地铁站碰面,目的地是红坊,时间若充足,再逛逛徐家汇,走走衡山路。10号线,她可以直到,不用中转。走到地铁口,我翻遍书包、口袋,都未曾发现钱包,这才意识到是忘记带了。昨天去了一趟超市,把钱包放在另一个手提布袋里了。这半年逛超市的频率大概是一个月一两次吧,不及去年那么勤快而有闲情了。我这记性!前不久正用掉了所有的零钱,连一毛硬币都想着尽早把它花出去,身上是毫无分文,看来只能骑小黄车过去了。手机上搜寻线路,不迷路的情况下,半小时可到,一路直行,左转一次,直行即可。幸好!我是不喜欢过十字路口的。幸好在这支付宝转账、微信支付开始流行的年代,共享单车风靡全城,男女老少都潇洒起来,仿佛人人都年轻了十岁,追梦人满大街都是(共享单车或许还未普及到老一辈,他们长久居住于此,拥有自己的财物,有一辆同他们一样历经风霜的单车——那是除了语言之外,他们身份的另一种象征)。出门可以不带钱包,却不能没带手机,手机不在身边,人们会焦虑,即便并不会有任何人联系你。话说回来,有时候,真希望自己可以一整天都不用浏览手机,可以忽略任何信息,不用在休息日顾忌任何不断发来的各种工作邮件。手机,倒是给了人们一个沉浸在个人世界里的理由,外人不知道你是在用手机聊天、工作、游戏,还是阅读,当然,它远不及书籍深邃。

街上,可见穿着短袖、衬衫的男子,一袭洁白素裙的女子,坐在或黄色或橙色的单车上,蹬着踏板,迎风向前,真是城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傍晚七点,我们碰面。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一切如旧。

我们边走边聊,谈起对这座城市的印象。

“你感觉怎么样?城隍庙里人应该特别多吧?”

“对。人是好多的!我本来想着走九曲桥,桥上全是人,然后就没有去了。”她说话的语气依然是那么活泼可爱。

“嗯。其实,对非专业人而言,江南园林,大体相似。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可以多逛逛那里的园林。我之前去豫园,是有了游苏州园林的经历,加之自己专业、爱好的原因,会比较喜欢逛逛园子。”没去成豫园,对她而言,并不算是遗憾。因为我并不想夜里去挤城隍庙,逛园子得闲静下来,好好地观赏一番,我们这次,怕是时间不够。

“对了,你现在饿不饿?要不要我们先找个地方吃晚饭。你中午吃什么了?”

“刚才在城隍庙吃了些小吃,还不饿。中午逛人民广场的时候,吃了点东西。我还买了一大杯饮料,我是看到好多人在排队呢,然后也跟着排队,喝得好饱!”

“你有没有吃生煎啊?”

“嗯,我发现它其实就是把包子的褶皱面放在下面煎,然后再在光滑的表面撒上芝麻、葱花。味道还不错喽。”

把包子的褶皱面放在下面?我原先倒真没想过。“我以为你会上午去豫园、城隍庙的,下午再去外白渡桥、外滩、蜡像馆。这样,傍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一起在人民广场附近转转,吃点东西。”

“我本来是想按着你规划的路线的,但是后来找不清路了,就先去了杜莎蜡像馆。”原来是这样,我忽略了意外的情况。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游走,本来不该有目的,有了目的,才会迷路,没有目的,处处皆是惊喜。

“所以,你没有去外白渡桥,先去了计划中必去的蜡像馆。”蜡像馆,我是没去过的。蜡像人的艺术,我对此不甚感兴趣,去不去,意义不大。越来越感觉时间有限,你该清楚自己最想做的、需要做的是什么,美好的事情永远不止一件。

“嗯,可惜没有看到胡歌的蜡像!我是专门来看偶像的蜡像的,上海是胡歌的故乡。听他们说,胡歌的蜡像放置没多久,就被人摸得惨不忍睹了。”听她的语气,没看着胡歌的蜡像,确实是一件万分可惜的事。对此,我也只能表示惋惜。

上海是胡歌的故乡?这我倒不知道。少年时,虽然也爱看电视剧,但我并不追星。追剧的青春,似乎离我远去好久了。

“我发现这边环境还是蛮好的,好多都是梧桐大道,房子也不是特别高。”

“这一带是大学区,绿化还是不错的。上海有些老城区,民国风情,还是蛮有特色的。东方明珠,我没有去过,原本就不想去,也从未打算去过。对于这类现代建筑,我向来不感兴趣,不去也并未觉得遗憾。你要是想去,明天可以早点过去,不然可能会排很长的队。”

不去人们口中所说的那些“标志性地方”并非遗憾,这样的想法不知从何时起便开始有了。如今,信息便捷了,世界无私地向我们敞开怀抱,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流来,主动接收的,被动看到的,可观之景之地之何其多,千奇百味的美食何其之盛!它们无不都在不断诱惑着我们的感官。那些被转载了千万人次的文章,显著的标语警示着人们——“二十四岁前,一定要去的十个人间仙境!”没有去过这些地方,我是不是白白活过了那些岁月?人生无奈之事之多,都要看淡些,似乎没有什么是必须的,相信你能来到这里,能遇见彼此,就是最好的安排,这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用一种安然的姿态,既与自己和平相处,同时也在与命运作无声的抗争。身在何职何处,便做何事何为,努力做好当前事,应对未来,而不做过多幻想。

“嗯,我明天去东方明珠。毕竟来了嘛,还是要去看一看。”

(“只有身在高塔之上,才真觉到自己来了上海。不然,还真觉得自己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看到更多的城市建筑,更多的车来车往的街道,更多的陌生人。”这是第二天,她去了明珠塔后的感叹。)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清白之年(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