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觉得你真美!

想起许多年前,阅读朱光潜《谈美书简》的那一幕:

高考结束了,起初的那一个多星期里,因为成绩没出来,不用过多担心,可以肆无忌惮地玩了。假期里,我通常是宅在家里的,基本不会去找同学玩,除非她们约我出去。屋后就是一个森林公园,爬到山顶,来回大概要两个多小时。我决定每天早上都去爬山。有一天,我带了一本书上山,那是一本薄薄的《谈美书简》,终于可以好好地悠闲散漫地来看一本书了。中途不停歇地爬到山顶,早已是大汗淋漓。我找了一个相对平坦的地势,靠着一棵松树坐下,喝上一口水,开始阅读这本《谈美书简》。

涨姿势的图片 第1张

现在想来,其实早不记得书中具体写了什么,但是回忆这样的画面,难道不就是“美”吗?松树下,清风徐来,为何清风不识字,就不能翻书学习了呢?看书乏了,就轻轻放下书本,静听阵阵松风,顿觉浑身凉爽自在。不时还会传来一句句辽远的喊声,晨练的人们在对着空山呼喊,“喂——”“哎——”。我倒是想回应他们一句,又不知他们隐身在哪个方向。

一直觉得生活是“美”的,这是一种感觉——对自然和人的信任。

自然之中,一朵花是美的,一株草也是美的;一座山是美的,一块石头也是美的;一棵树是美的,树上的一片叶子也是美的;一条河是美的,清晨的一滴露水也是美的。自然万物之所以存在,自有其特殊性。人类能够用双眼去看见它的特殊,这就产生了对“美”的认识。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间是有大美,它呈现在我们面前,不是用人类的语言在叙说,自然自有它的语言。“美”需要我们用身心去感知,一旦你觉察到了美,对生活必然怀有信心,这种信心源自自然,会扩散至生命。

涨姿势的图片 第2张

试问自己:我有没有从早到晚持续地观察过一棵树?日出时,它轻微地抖动着枝叶,在晨光中缓缓苏醒,睁开一双绿色的大眼睛;正午时,它盯着酷烈的日头,苍绿的老叶反射出七彩的光芒,人们搬着小板凳,悠闲地坐在树下乘凉;傍晚,晚霞洒在它们的枝枝叶叶上,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都沐浴着霞光,不经意间,那片老叶滑落枝头,悠悠地飘落在泥土里。

住在山里,我常常会在晚饭后出去散散步,我们经常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学校后山的那座小山坡,再往上走,有一棵李子树,树前开满了淡紫色淡黄色的野菊花。李子树附近都没有房屋,不知是谁家的树,种在这里,成了一副独特的风景画。李子树长得并不高大,主干粗壮,枝繁叶茂,绿绿的叶子上长了许多褐色的斑点,一看就是缺少打理,果子虽多却个小。最初发现这棵李子树时,它结满了一树洁白的小花,犹如天上的星星点点洒落在大地上;后来小花谢了,枝叶便繁茂了,远看犹如一把绿色的大伞,撑在广大的天地间,走进看,更觉得它的造型优雅自然,可能它的果子会是酸涩的,但是它独自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涨姿势的图片 第3张

回到人身上来说,善的必然是美的,美的应该是善的。说到这里,我们或许又有了疑问:什么是“善”?每当我看到那些孩子们天真的笑脸,不为未来忧愁,不识人间百态,他们的笑是真正发自心底纯真的笑吧,怎么不是美呢?怎么不是善呢?人们长大后,会对善有更多的认识,但即便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并不能说明我们就是一个“善”的人。一位朋友告诉我,王小波对善的阐释:追求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的过程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行为才是善良。从前没有听人这样来解释“善良”,然而我却认同这种说法。是呀,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追求,你这种不懈追求的状态,就是善良而美丽的。

最近在读《经典里的中国·老子》,《老子》中有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美,就会有“丑”。人们在做“美”的判断时,其实已经有了什么是“丑”或“恶”的评断。美不是绝对的,丑也不是绝对的。美是一个范围,美的形式是多样的。要想在“美”与“丑”的判断中不失偏颇,保持一颗平常心很重要。不可否认,社会中,美与丑是同时存在的,“美与丑”的天平应该偏向“美”而保持长久的平衡。我们去到一个旅游景区,会觉得它美,那是因为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并没有这样的风景。但是换一个角度,是不是我们的家乡也有旅游景区没有的美呢?涨姿势的图片 第4张

人们会觉得自己的家乡美,那是因为有了情感的寄托。而我在追求的这种美,又不仅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精神上的依赖。我始终相信人间自有美,相信人心的善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只是觉得你真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