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的一些相关理论

一、择偶的动机与婚姻幸福的关系

大部分人结婚并非与所爱的人结合,而是与对方所拥有的条件,比如说美貌、学位、才干、金钱、地位或她拥有可利用的价值的东西结合的。

心理学家罗曼奈特分析,越来越多人离婚的原因指出:

不幸福的婚姻,最主要的原因是结婚时存在着不健康的动机和目的。

二、关于择偶的一些相关理论

第一个理论—-父母偶像理论

男孩子,是由于其恋母情节会选择具有其母亲个性品质的女子为他的恋爱对象。而女孩子则由于其恋父情结,会选择具有其父亲个性品质的男子作为她恋爱的对象。

摩纳哥国王曾告诉卫报记者,他的择偶标准就是他已逝的母亲格蕾丝•凯利。

第二个理论—-需求互补理论

虽然择偶同诸多因素,如年龄、种族、血统、住宅的临近、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或先前的婚姻地位等相一致,但是当择偶表现现为心理需求和个人动机时,势必是互补,而非统一的。

支配者找顺从者,享受者找照顾者。

第三个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择偶源于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及社会化的力量。男性习得性的选择年轻有吸引力的女性,女性则习得性的选择,年长有资源保障的男性。

第四个理论—-进化心理学理论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个体择偶的策略,是想最大化的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在亲本投资方面存在着差异,使男女产生不同的压力,所以导致男女有不同的择偶策略。因此,女性的亲代投资要远远大于男性,故而女性对将来与之共同繁殖的配偶更为挑剔。

第五个理论—-社会交换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能带来的奖励或回报的交换活动所支配,因此人类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的相互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婚姻亦是如此。

第六个理论—-择偶坡度理论

也称为择偶梯度效应。

体现于男性身上是降低效应,男性不愿意选择比自己年龄大,学历高,收入高的女性为伴侣。

体现于女性身上,是提高效应,女性找的伴侣,通常是比自己年龄大,学历高,收入高。

正因为如此,女性的条件较高的情况下,选择范围就会变得非常窄。

在大城市里出现的年龄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三高未婚女青年便是有力的证据。

a男找b女,b男找c女,c男找d女,最后a女和d男都剩下了。

第七个理论—-相似性一致性理论

以往许多人都会以为情人应该是互补的,其实从数据结果上并非如此,值得一提的是,择偶与选择朋友的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多数人的朋友,反而是互补的。

特别是外向的人,更容易内向的人成为朋友,而且长期来说,这类关系的质量与稳定性都比较高。

三、如何选择理想的伴侣?

传统的中医文化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借鉴,在如何选择理想伴侣的时候,不妨采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方法,审视我们将要选择的伴侣是否适合我们?是否拥有美好的品性?

首先,“望”就是相识阶段,交往的双方仅仅从外表去认识对方,这个表面主要包括对方的外貌,学历地位,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家庭状况等方面做一些了解。对于,上述这些表面的条件了解相对是比较容易的。

第二个阶段“闻”,在相识,相知的过程中,一个智慧者会听得多而说的少,透过对方谈话时所带出来的信息,以及对方的亲友,同学或邻居谈论对方时所得到的情况,能够大概了解你所交往的这个人是否是一个懂得尊重的人,是否是一个爱护弱者、有责任心、诚实可靠的人。

第三个阶段“问”,相恋阶段交流很重要,因为通过谈天说地,可以更多的了解对方的三观,并且更深的认识对方,

最后一个阶段“切”,指的是把脉这个人的全部,了解这个人的生活是怎样的?这是为什么谈恋爱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看清一个人,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因为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里,你可以更多的了解对方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样的?它的各个方面是否存在着虚假欺骗的成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择偶的一些相关理论

赞 (0)